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2020年11月14日19:00:05 情感 1016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聊一部女性視角的國產婚姻懸疑劇《白色月光》,熱門的“出軌”話題,整體劇情不免讓人聯想到英劇《福斯特醫生》,相似的大女主手撕小三的故事,總共12集。

大女主是由宋佳飾演的“張一”,外型姣好、事業有成、獨立自信,經歷大學男友的背叛後,選擇了一位讓她感覺很安全的老公,結婚10年,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她的婚姻是非傳統的“女主外、男主內“的模式。

男主張鑫(喻恩泰飾演),為了妻子和女兒任勞任怨的當起了“全職爸爸”,他說這輩子最驕傲的事,就是娶了張一做妻子,他愛張一也很愛女兒,可是他也有很累,需要被人關心的時候,只不過他的這些內在需要是在出軌被揭露後,才作為推脫責任的理由表達了出來。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張鑫出軌的對象“楊雁”(劉敏濤飾演),全職媽媽、為了家庭和孩子願意付出和妥協,經歷過兩段被“家暴”的婚姻,獨自撫養一個12歲的兒子,於她而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個“完整”、“相愛相伴”的家。

所以當她目睹張鑫對女兒的細心照料,溫柔呵護的樣子,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丈夫,那個可以給他兒子“完整”家的理想父親的樣子。

於是,楊雁讓張鑫體驗到了與他的妻子截然不同的一面,體貼、順從、懂得照顧人,充分滿足了作為男人的自戀,並且開始處心積慮的“摧毀“張鑫的婚姻,甚至是事業,讓這個男人一無所有,只屬於她一個人,屬於她所渴望的完整的家庭……

楊雁從曾經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施害者”,她的人生看似不同了,實際上仍舊陷在強迫性循環中,不斷地向外去尋找,從被人控制到控制他人,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的同源。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導演塑造了這個“小三”很卑微也很值得同情的一面,同時也呈現了男主如何成為婚姻中的“逃兵”,劇中借用張一父親的分享,道出所有男人女人都可能經歷的挑戰,“出軌”是婚姻關係出現的問題或癥狀,是婚姻中兩個人隱藏的關係議題未被解決的信號,當婚姻面臨危機的時候,你是選擇與對方一起去直面和解決,還是逃避或者出軌到另一段關係中?

還有,這部《白色月光》,所要傳達的“白月光”是什麼?

我想熟悉張愛玲的朋友,已然聯想到《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那段話:“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婚姻是一種基於契約關係的選擇,這種選擇同時也意味着一种放棄,放棄關於完美的幻想:有一個人或者一段關係可能滿足你所有的需要。

人性是貪婪的,慾望是衝動的,所以婚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是反人性的,“白月光”是誘惑?是另一種需要?當“白月光”出現時,對於婚姻意味着什麼?你會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當張一發現丈夫的婚外情時,她的內在世界幾近崩塌,一直以來對於事業和家庭的美好建構,瞬間幻滅成支離破碎的一場夢。

不過這部劇的“白月光”,並非僅在重複婚姻的“背叛”與“不忠”,導演讓張一詮釋了非常多的內心戲,把傳統的婚姻狗血劇情,拍成了女性自我成長的文藝片。從張一的視角,用第一人稱作為主線,演繹了女主經歷婚姻危機時的心路歷程,劇中的“白月光”,已然不僅是男人的選擇,婚姻的誘惑,更是女性自身的選擇,家庭還是事業?糾纏還是重生?依賴還是獨立?自我還是他人?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張愛玲的“白月光”,被從傳統的男性視角抽離了出來,誰說只有男子有過這樣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女子也一樣擁有自己的選擇,即便是遭遇了婚姻的背叛,那並不會毀掉我們的生活,也不會讓我們開始質疑愛情,更不會否定自己,推翻我們過去的經歷,如同張一的那些念白:

“其實我們都知道,愛會消失,承諾會失效,

只不過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是個例外罷了。

愛永遠沒有錯,

我們不能因為受了一點傷害,

就懷疑愛情,懷疑婚姻,

那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是的,每一段親密關係的挫折或喪失都會伴隨着及其痛苦和悲傷的過程,有時,我們會為了避免關係破裂帶來的巨大恐懼感,而選擇繼續呆在一段已然僵死的關係中,女性往往是更多做出這個被動選擇的角色,出於社會輿論,抑或是孩子的考慮,很多女性只能妥協和忍受。

《白色月光》聚焦的女性視角,所要打破的也許就是對於女性力量的束縛,當你面臨抉擇的時候,你的“白月光”是什麼?你所嚮往的是什麼?你的內在需要是什麼?這個答案或許是每個女性成長中都必須要去直面和探索的課題。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劇中的張一與丈夫離婚後,辭去工作回到北京,重新選擇了最愛的藝術,與閨蜜一起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策划了一場主題為“女性力量”的攝影展,至於她的未來會如何,導演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留白,結果已然不是重點。

最後策展的屏幕上播放着張一的採訪——

“你覺得愛是什麼?”

張一:“現在的我覺得,愛是相信。”

“怎麼才能得到愛?”

張一:“懦弱的人是無法得到愛,愛是要花很大力氣的。”

同時,飾演張一的演員宋佳在《白色月光》大結局的那天,發布了一條微博,其中有一段小詩表達了演員對於這個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在此摘錄:

“你不必善良

不必

跪行一百里,穿過荒涼的懺悔。

你只要讓你溫柔的身體

愛它所愛的。

告訴我,你的絕望

我也會告訴你我的。

同時

世界繼續。”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如何理解這部劇,如何理解那些經歷,我想每個人最終也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祝福每一個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去生活的你們!

人生就是一場最大的懸疑劇|《白色月光》的“她懸疑” - 天天要聞

合作或轉載請私信公眾號後台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