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穩定下來了,但是人們對於婚姻的熱烈程度反而沒有那麼強烈,一部分年輕人甚至已經開始恐婚,呼喊着“再也不相信愛情”。這種恐懼,不是像舊時代那樣,恐懼自己嫁不出去,更多的是恐懼婚姻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讓我們失去了自由。
身邊已經結婚的朋友,度過了歡笑、幸福的時刻,婚姻已經進入了厭倦期。男人想要一個“停車場時刻”,在回家之前,獨自一人在停車場待上一會,拉上車是自己,打開車門便是紛擾。用樣地,女人也想要一個“衛生間高光時刻”,沒有“媽媽媽媽”的魔音穿耳,沒有和老公的針鋒相對,關上門自成一片天地,購物追劇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當生活的瑣碎打碎人們幻想中的婚姻模樣,現實的婚姻逐漸浮現,便有人不肯接受,或忍耐,或逃離。
未婚恐婚,恐的是在感情中失去自我;已婚厭婚,厭的是沒有了個人空間。
其實大家都想要“自我”,偏偏中國傳統式婚姻就習慣性把兩個人完完全全地綁在一起,甚至是兩個家庭捆綁到了一起。我們在婚姻中總是過於強調整體性,無暇顧及自我。一方過於強調“我們是一個整體任何事情需要共同面對”;另一方因為責任和義務不得不去配合的時候,內心自我空間就被擠占,也會讓人越來越疲乏和倍感壓力。
婚姻的開始,其實只是兩個人正當的結合,並不應該干擾雙方原有的生活。
相比而言,西方的婚姻觀就更為通透。在一段婚姻中,外國人認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本該是讓每個家庭成員更加優秀,而不是限制彼此發展的囚籠,家庭的首要職能就是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到幸福快樂,並在家庭的支持下實現個人價值,所以在美國家庭中,個人自由是十分重要。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伴侶之間需要一定的自由與個人空間。外國人在享受每天膩在一起的時光時,也會給彼此留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自由的靈魂、獨立的人格、良好的朋友圈、豐富的興趣愛好,都會使一段感情更加長久與美好。
正如《奇葩說》里高曉松所說的:“無論是一段還是一生,就是兩個自由的靈魂相愛,才是最好的愛情。”
婚姻不是一個枷鎖,需要有“我”,也需要允許對方有“我”。即使兩個個人生活在一起,也是處於絕對的自由之中,互相不佔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