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2025年05月28日03:52:05 情感 1769

"你們憑什麼算這筆賬?十八年了,有本賬早該燒成灰了。"我猛地站起身,茶几上的搪瓷缸子跟着晃了晃,滾燙的茶水濺在我手背上,火辣辣的疼。

那是2002年春天,我岳母去世後的第七天。

兩個大舅子坐在我家沙發上,拿出一個發黃的舊賬本,要跟我"算總賬"。

我叫陳鐵生,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名字,像我這個人一樣平凡。

我和愛人小芳是1984年認識的,那會兒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大家都憋着一股勁要過上好日子。

那時我在縣機械廠當鉗工,她在紡織廠做擋車工,一個月工資加起來才七八十塊。

我們倆都是農村來的孩子,能在縣城找到工作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哪有自己的房子?

結婚那年,我倆擠在廠里分的十幾平米的筒子樓里,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張桌子,就把房間塞得滿滿當當。

夏天的晚上,熱得像蒸籠,我和小芳就搬着竹席到樓道里乘涼,和鄰居們一起搖着蒲扇,聽隔壁老張家的"紅燈711"收音機播新聞。

小芳的媽媽——我的岳母,是個苦命人。

岳父在我們結婚前一年因肝病去世,才四十七歲,留下岳母一人在鄉下。

兩個大舅子早就各自成家,一個在省城當會計,一個去了南方闖蕩,家裡的幾畝薄地全靠岳母一人耕種。

那年冬天,接到岳母病了的消息,我和小芳擠了三個小時的公共汽車趕回鄉下,一路上小芳哭個沒完,我只能不停地給她遞手帕。

老式的土坯房,進門就能聞到一股發霉的土腥味。

看到岳母躺在土炕上,面色蠟黃,被子上還放着幾片用油紙包着的紅糖薑片,我心裡就咯噔一下。

村裡的赤腳醫生說是膽囊炎又犯了,得去縣醫院看看。

"媽,您跟我們回縣裡住吧。"小芳握着母親粗糙的手說,那手上的老繭厚得像樹皮,"那邊醫院條件好,我們也能照顧您。"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岳母掙扎着要坐起來,被我按住了肩膀。

"哪能添你們麻煩,你們房子那麼小,聽說城裡住房緊張,連盆都放不下。"

"媽,哪有您說的麻煩。"我蹲下來,看着這個五十齣頭卻像六十多的老人,"我們住筒子樓,是擠了點,可您來了就熱鬧了。"

就這樣,岳母帶着她的一個藍布包袱和一個木頭箱子,隨着我們坐上了回縣城的班車。

原以為她住幾個月就會回去,沒想到一住就是十八年。

剛開始確實擠。

我和小芳睡裡屋那張一米二的小床,岳母就睡外面客廳里的一張摺疊床。

每天早晨我上班前,岳母已經燒好了煤球爐子,蹲在地上,用扇子"哧哧"地煽着火,熬好了小米稀飯

那年頭還沒取消糧票,我們每月定量供應的口糧經岳母的手變着法做,居然一點不覺得緊張,還總覺得比從前吃得好了。

晚上下班回來,飯菜已經飄香,老太太靠在竹椅子上,用一塊藍布手帕擦着額頭的汗,笑吟吟地說:"回來啦,快洗手吃飯。"

那時候廚房裡沒有抽油煙機,只有個小風扇,每次做完飯,岳母的臉和衣服上都是油煙味,可她從來不叫苦。

廠里的同事李師傅有次來家裡串門,看到這情形,笑着搖頭:"陳鐵生,你們男子漢還用丈母娘做飯?"

我不以為然:"那是您老人家不了解,我丈母娘的手藝,縣招待所的大廚都比不了。"

這話一點不誇張。

岳母雖然沒文化,但手藝絕對是一流的。

她會做各種麵食,發麵餅烙餅、拉麵條,樣樣拿手。

每逢廠里搞活動,大伙兒都等着嘗我家的手工水餃,那餃子皮薄餡大,咬一口湯汁四溢,讓人回味無窮。

那時候計劃經濟年代,雖然緊巴巴的,但廠里福利還行。

1987年,機械廠分了新樓房,我們搬進了樓東頭的六十平米單元樓。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終於有了兩個卧室,岳母有了自己的空間。

搬家那天,大院里亂糟糟的,大伙兒都在忙活。

岳母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望着新樓房,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

她很滿足,天天把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連瓷磚縫都用牙刷刷得雪白。

在老家住土房子的時候,下雨天到處漏水,冬天到處漏風,所以岳母特別珍惜這個城裡的新房子。

1986年農曆除夕,小芳告訴我她懷孕了。

那時候機械廠剛接了一個大單子,我整天在車間忙得腳不沾地,回家倒頭就睡。

岳母比我們還高興,愣是從家裡的老鐵皮罐子里翻出了二十塊錢,非要去供銷社給小芳買了一斤紅糖和半斤花生米,說是"補身子"。

小芳生產那天,我在廠里加班,接到醫院電話趕過去時,岳母已經在產房門口守了一整天,連中午飯都沒吃,手裡還攥着一個發皺的紙包,裡面是給女兒準備的紅糖水。

那會兒的產房條件簡陋,產婦家屬只能在走廊里干著急。

岳母眼巴巴地望着產房的門,嘴裡念叨着:"老天保佑,老天保佑。"

看到我來了,她長長地出了口氣,拉着我在走廊板凳上坐下。

"是個男孩,七斤六兩,長得虎頭虎腦的,跟你小時候一模一樣。"她眼睛紅紅的,滿是欣慰。

我愣住了:"媽,您怎麼知道我小時候長什麼樣?"

她笑了,露出幾顆發黃的牙齒:"你媽還給我看過你小時候的照片呢。"

她從兜里掏出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上面是個抱着嬰兒的年輕女人,正是我的母親。

"你爸媽來的時候,你媽總愛掏出你的照片。"岳母小心翼翼地把照片遞給我,"這張是你媽給我的,說你出生一個月的樣子。"

那一刻,我鼻子發酸。

我的父母在山區,離縣城有一百多里路,交通不便,一年也來不了一兩次。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岳母待我如親子,從不曾擺丈母娘的架子。

兒子出生後,岳母更是全心全意幫我們帶孩子。

那時候沒有尿不濕,岳母每天要洗幾十塊尿布,冬天手都凍裂了,抹了香油也不管用,血口子一道一道的。

她從不叫苦,整天抱着孫子樂呵呵的,連睡覺都把孫子摟在懷裡,生怕孩子着涼。

兒子滿月那天,我請了車間的幾個要好的同事來家裡吃飯。

岳母從早上六點就開始忙活,蒸饅頭,燉肉,切涼菜,做了一大桌子菜。

大家吃得滿頭大汗,都誇岳母手藝好。

那天晚上,我看到岳母坐在小凳子上,在微弱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縫製小被子。

我問她:"媽,這麼晚了,明天再做吧。"

她抬起頭,眼裡滿是慈愛:"這孩子,抿嘴笑的樣子跟你一模一樣。"

說著,她從貼身的口袋裡拿出一個紅布包,打開來是兩枚銀元

"這是我娘留給我的,說是傳家寶,能保佑子孫平安。"她把銀元放在我手心,"你收好,以後給孫子壓歲錢用。"

我知道這是岳母的全部"財產",心裡一陣酸楚,只能重重地點頭。

九十年代初,國企改革,日子越發艱難。

機械廠開始減產,工人們的獎金一減再減,有時甚至發不出全額工資。

小芳的紡織廠情況更糟,經常停工待料。

我們不得不想辦法多掙錢。

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市場擺個小攤,賣些小百貨。

那會兒才開始有"個體戶"這個新鮮詞兒,幹什麼都靠摸索。

孩子完全是岳母一人照顧。

冬天的早晨,天還沒亮,北風呼嘯,岳母已經起床,把煤球爐子燒得旺旺的,屋子暖烘烘的。

我迷迷糊糊聽見她在廚房忙活的聲音,然後就被喊起來:"鐵生,小芳,快起來吧,水燒好了,洗漱吧。"

每天我們出門時,岳母都會把暖水瓶灌滿,叮囑我們多喝水,還塞給我們一人一個用油紙包着的煎餅。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等我們走了,她就打着手電筒,背着孫子去幼兒園,那是一條泥濘的小路,風雨無阻。

晚上接回來,還要給孫子輔導功課。

老人家文化不高,但總說:"我雖然不識幾個字,可我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比什麼都重要。"

她總是告訴孫子要誠實,要孝順,要懂得感恩。

有一次兒子從小夥伴那裡拿回來一個鉛筆,岳母發現後立刻讓他送回去,還讓他給人家道歉。

晚上小芳回來後責備岳母:"媽,您太較真了,孩子們互相借東西很正常。"

岳母搖搖頭:"不是借,是拿。借要還,拿是偷。這種道理得從小教。"

她是個倔強的老人,教孫子做人的道理一點不含糊。

1995年,市場經濟的浪潮已經洶湧而來。

我所在的機械廠經營不善,開始大規模裁員。

我主動要求下崗,拿了一萬多塊錢的補償金,在縣城百貨大樓對面開了一家小五金店。

當時的"下崗"是個新鮮詞兒,也是大家害怕的詞兒。

聽說我要下崗,岳母擔心得不行,連飯都吃不下。

直到看到我信心滿滿地租了門面,她才鬆了口氣,每天早早起來幫我打掃店面,擦貨架

五金店的生意不錯,但做生意就得應酬,經常晚上回不了家。

小芳也辭了廠里的工作,去一家私企當了業務員,整天東奔西跑。

照顧兒子的擔子幾乎全落在岳母身上。

兒子上小學後,接送學的事情都是岳母負責。

每天清早,她牽着孫子的手,走在上學的路上,一老一小的背影,成了小區里一道溫馨的風景。

雨天,她打着我那把舊黑傘,把孫子擋在傘下,自己卻淋得半邊衣服濕透。

1997年的冬天特別冷。

一個周末,我休息,帶着一家人去新開的商場逛街。

那是縣城第一家帶自動扶梯的商場,兒子興奮得不得了,上上下下玩個不停。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路過一家服裝店,櫥窗里擺着一件紫色的羊毛衫,樣式很樸素,但料子看起來很好。

岳母站在櫥窗前,眼睛亮亮的。

"媽,您喜歡這件衣服?"我問。

她趕緊搖頭,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哪能呢,我看着好看,不適合我這老太婆。"

轉身就要走,可眼睛還是不由自主地回頭看了一眼。

第二天,我悄悄買了那件羊毛衫。

回家時,小芳和兒子正在輔導作業,岳母在廚房擇菜,哼着一首老歌,好像是"小河淌水"。

"媽,這是給您的。"我把包裝袋遞給她。

岳母擦擦手,打開一看,眼圈瞬間紅了:"這多貴啊,你們自己都捨不得買新衣服。"

"媽,您跟我們生活這麼多年,辛苦了。"我把衣服拿出來,在她身上比了比,"您穿着好看,我們看着也高興。"

岳母接過衣服,小心翼翼地撫摸着,像對待什麼珍寶一樣,然後默默地把它收進她的木箱,說什麼也不肯穿。

"這麼好的料子,穿壞了多可惜。"她總是這樣說。

直到那年春節,她才穿上它,去鄰居家拜年。

穿着那件紫色羊毛衫,她挺直了腰板,像年輕了十歲,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眉眼間都是笑意。

鄰居大娘誇她:"哎呀,老姐姐,今兒這一身多精神啊!比那些年輕人還有氣質!"

岳母不好意思地笑了,回家後又小心翼翼地脫下來,疊好,收回木箱。

之後偶爾逢年過節才穿一次,生怕弄髒弄破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平淡而踏實。

五金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我們換了更大的房子,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房,兒子有了自己的房間,我和小芳也有了單獨的書房。

小芳在一家私企當了部門經理,收入也不錯。

兒子上了重點中學,學習成績優秀,是我們的驕傲。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家裡條件好了,我們想着讓岳母也享享福,可她的習慣沒變——節儉、勤勞、疼愛家人。

每次我們給她買新衣服,她都捨不得穿;每次我們要帶她出去旅遊,她都說身體不好,坐車受不了;每次我們給她零花錢,她都悄悄地塞回我們抽屜里,或者給孫子當壓歲錢。

就連我們給她添置的新床,她都嫌"太軟,睡不習慣",還是偏愛她那張舊床。

2002年初,我正在鋪攤子開第二家店。

那天早上,岳母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在廚房忙活。

突然聽到廚房裡"哐當"一聲,我和小芳趕緊跑過去,看到岳母倒在地上,臉色慘白。

送醫途中,她一直昏迷不醒。

醫生說是腦溢血,情況不太樂觀。

我們連夜聯繫了兩個大舅子,但一個說在出差,一個說工作走不開,只讓我們好好照顧,說有進展再通知他們。

老人家在醫院躺了三天,始終沒有醒過來。

醫生說繼續搶救也沒用了,建議我們做好準備。

小芳在病床前泣不成聲,我也紅了眼眶。

那個和藹可親、勤勞善良的老人,就這樣要離開我們了?

恍惚間,我想起十八年前第一次見到岳母的情景。

她穿着一身灰布衣服,頭髮挽着髻,手上的老繭厚厚的,但眼神慈祥,笑起來滿是皺紋的臉上全是善良。

她為我擀麵條,蒸花捲,做她拿手的茄子燉土豆

她拿出家裡僅有的積蓄,幫我們添置結婚用品,硬是把那個老木箱子塞給了我們,說是"陪嫁"。

她坐在病床前照顧感冒的我,整夜不合眼,只因為我咳了兩聲。

岳母走的那天,窗外飄着細雨。

她的臉上很安詳,彷彿只是睡著了。

我想起這些年她的辛勞付出,心裡像被什麼堵住了一般。

料理完喪事,兩個大舅子總算趕回來了。

我以為他們是來幫忙處理後事的,沒想到他們帶着一個舊賬本,要跟我算"總賬"。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就在我家的客廳里,那個我和岳母一起貼了喜氣紅對聯的客廳里,兩個大舅子正色道:"媽這些年在你家吃了住了,你們得給我們一個說法。"

大舅子翻開賬本,上面密密麻麻寫着各種數字。

"我們算了算,按照當時的物價,一個月至少500元生活費,18年就是108000元。"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們在說什麼?那是我岳母啊!"

屋子裡靜得出奇,連呼吸聲都能聽見。

二舅子打破沉默:"就是因為是我們母親,所以這筆賬更得算清楚。再說了,她幫你們帶孩子、做家務,按現在請保姆的標準,你們也該給我們一些補償。"

小芳站在一旁,眼淚直流,手絞着衣角。

"哥,你們怎麼能這樣?媽生前對你們多好啊。"

大舅子坐在沙發上,翹着二郎腿,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好什麼好?她偏心眼,啥好東西都給你們。她把爸留下的那塊地都賣了,錢呢?肯定都補貼你們家了!"

我強忍着怒火:"岳母把地賣了22000元,全用來給你大兒子交大學學費了。這些年過年過節,她給你們的壓歲錢和禮物,哪一次少過?"

"那是她應該的,"二舅子不以為然,叼着一根煙,吞雲吐霧,"總之今天這個賬,必須算清楚。"

我猛地站起身,茶几上的搪瓷缸子跟着晃了晃,滾燙的茶水濺在我手背上,火辣辣的疼。

"你們憑什麼算這筆賬?十八年了,有本賬早該燒成灰了。"

這時,我十三歲的兒子放學回來了。

他站在門口,看着這一幕,眼裡滿是疑惑。

"爸,媽,二舅,大舅,你們怎麼了?"

氣氛更加尷尬了。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兒子突然說:"奶奶告訴我,她有個寶貝箱子,說有一天會給我們看,現在奶奶不在了,我們可以看看嗎?"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孩子的聲音讓屋子裡的氣氛緩和了一些。

小芳抹了抹眼淚:"箱子在奶奶房間,你去拿來吧。"

兒子很快從房間里抱出岳母的那箇舊木箱。

那是岳母一直珍藏的箱子,從鄉下帶來的那個,上面有些磨損,但被擦得很乾凈。

箱子不大,兩尺長,一尺寬,上面有個銅鎖,但沒鎖上。

"奶奶告訴我鎖的密碼,說是她的生日。"兒子輕輕打開箱子。

箱子里整整齊齊地碼着幾十本賬本,還有一沓存摺。

最上面是一封信,信封上寫着:"留給我的三個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但能看出是用心寫的。

小芳顫抖着手打開信,讀了起來:

"我的三個孩子:

如果你們看到這封信,說明我已經不在人世了。不要難過,我已經活得很足夠了,也很幸福。

鐵生和小芳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讓我老了有依靠。這十八年,我看着他們從困難走向富足,看着孫子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我心滿意足。

大兒子、二兒子,你們在外打拚不容易,我理解。我知道你們孝順,只是太忙了。媽沒怪你們。我這一生節省,就是想給你們留點念想。

箱子里的存摺是我這些年的積蓄,共計86000元。我分成三份:大兒子28000元,二兒子28000元,小芳30000元。小芳多2000元,是因為她給我買過一件紫色羊毛衫,我特別喜歡,捨不得穿,一直留着。那2000元算是我的心意。

至於賬本,是我記錄的這些年收支。我在鐵生家吃住,心裡過意不去,所以每個月都從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貼補家用。這些都記在賬上,你們可以看看,媽沒有白吃白住。

孩子們,媽這一輩子沒出息,沒給你們留下什麼家產,只有這點積蓄。希望你們兄妹和睦,互相幫助。生死有命,我已經儘力活得明白。你們好好的,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你們的媽媽,2001年冬"

讀完信,屋子裡一片寂靜。

我看到大舅子的眼圈紅了,二舅子熄滅了香煙,低着頭,肩膀微微顫抖。

小芳輕輕翻開其中一本賬本,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

"1984年8月5日,給家裡買米10斤,7.5元。

1984年9月8日,孫子出生,買糖果分鄰居,5元。

1985年3月15日,給小芳買圍巾,3元。

1985年4月2日,給鐵生補襪子,買線,0.5元。

..."

賬本按年份排列整齊,從1984年一直到2002年初,每一筆支出,每一份心意,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而那些她收到的禮物、壓歲錢,也都一一登記,並註明了去向——大多是存起來,或者買東西給三個子女。

我們又翻到另一本賬:

"1990年1月2日,收到大兒子新年紅包50元,存起來。

1990年2月10日,用存的錢給大兒子買毛衣1件,25元。

1990年5月15日,用存的錢交大孫子三年級學費120元。

..."

角落裡還有一個小包裹,裡面包着那件紫色羊毛衫,乾乾淨淨,像新的一樣,旁邊還放着小芳送給她的圍巾,我送的手套,和孫子畫的畫。

"1997年12月9日,小芳女兒買羊毛衫,紫色,很漂亮,2000元。捨不得穿,留着過年時穿給孫子看。"

大舅子拿起一個賬本,翻開,臉上的表情從不屑到震驚,再到愧疚。

"1989年3月8日,大兒子電話說娃兒要上大學了,把老房子那塊地賣了22000元,全部給大兒子交學費和生活費用。"

二舅子也翻着一本賬本,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名字:

"1995年10月,二兒子生意失敗,悄悄拿出存款15000元給他周轉,沒讓他知道是我的錢,讓鐵生轉交的,就說是鐵生借給他的。鐵生真是個好人,沒露口風。"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這一行字讓二舅子愣住了,他轉向我:"陳鐵生,那15000塊錢是我媽的?"

我點點頭:"岳母說,您和大舅子爭強好勝,如果知道是她接濟您,您會過意不去。她寧可讓我來'借'錢給您,也不願傷您的自尊心。"

大舅子捂住臉,肩膀聳動着。

二舅子掏出揉成一團的手帕,擦了擦眼睛:"媽這輩子,太苦了。"

是啊,太苦了。

岳母從不抱怨,也不向子女索取什麼,反而默默付出一切,還要想盡辦法維護子女的自尊。

我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細雨,眼睛濕潤了。

岳母一生節儉,卻在無聲中給了我們最豐厚的愛。

她用一本本賬冊,記錄著平凡生活中最珍貴的情感賬單。

那天晚上,出乎意料的是,大舅子提議我們三家人在一起吃頓飯。

他主動付了飯錢,席間,舉起杯子:"敬媽,謝謝她教會我們怎麼做人。說實話,我今天是來找茬的,想着這麼多年,媽一直在你家住,肯定對我們有意見。沒想到...沒想到......"

說著說著,他又哽咽了。

二舅子也紅着眼圈說:"我們不孝,這些年只顧自己打拚,對媽照顧得少,還好有你們。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有什麼事互相幫襯。"

他從口袋裡掏出兩個紅包:"這是我和大哥的一點心意,算是這些年來你們照顧媽的辛苦費。"

我擺擺手:"舅哥,您這是幹什麼?我們是一家人,哪有算這些的。"

大舅子擦了擦眼睛:"不是辛苦費,是感謝。這些年,要不是你們,媽哪有這麼幸福。"

小芳點點頭,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媽走得很安詳,她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們兄妹和睦,現在她可以安心了。"

岳母在我家居住18年,突發疾病走了,兩個大舅哥回來要跟我算總賬 - 天天要聞

飯後,我們三家人一起回到家中,把岳母的存摺按照她的意願分好。

大舅子拿着那本陳舊的賬本說:"這個我想帶走,做個紀念。"

二舅子撫摸着箱子說:"這個箱子,能給我嗎?媽嫁妝就這麼一個箱子,我想留着。"

小芳點點頭:"都拿去吧,媽肯定願意的。"

回家的路上,小芳挽着我的胳膊,抬頭望着掛在路燈上的紅燈籠,春節的氣息還未散去。

"你記得嗎,媽生前最喜歡那件紫色羊毛衫,說什麼也捨不得穿。"

我點點頭:"記得,我們把它穿在她身上了。"

"媽這輩子太會過日子了。"小芳輕聲說,"她把每一分錢都計算得清清楚楚,唯獨對感情,她從來不計較。"

我忽然明白,岳母留下的不只是那些賬本和積蓄,還有一筆無形的財富——教會我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愛去經營一個家庭。

第二天,兒子從學校回來,從書包里拿出一張紙。

"爸,我寫了一篇作文,關於奶奶的。"

我接過來,上面工整地寫着《我的奶奶和她的紫色毛衣》。

讀著兒子稚嫩的文字,我彷彿看到岳母坐在那棵老槐樹下,笑眯眯地看着孫子放學回家的身影。

她會說:"進來吃飯吧,鍋里有你最愛吃的茄子豆角。"

兒子寫道:"奶奶走了,但她教會我的東西會一直留在我心裡。她說過,人這一輩子,不在乎有多少錢,而在乎身邊有多少愛你的人。"

是啊,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賬,永遠也算不清,因為愛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

而岳母,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人間最珍貴的,不是那些可以計算的東西,而是那些無法計算的深情。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們買房,我爸媽出了30萬,老公卻背着我給公婆買養老保險 - 天天要聞

我們買房,我爸媽出了30萬,老公卻背着我給公婆買養老保險

房間里的秘密那張養老保險單藏在衣櫃最裡層,我本不會發現。是春節大掃除時,才從老公那疊整齊的襯衫下面滑落出來。六萬元,受益人是我公婆。保單日期顯示,正是我爸媽出了三十萬給我們付首付的那個月。一時間,我手腳冰涼,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
真愛不是剎那焰火,是時光長河裡永不熄滅的雙生星! - 天天要聞

真愛不是剎那焰火,是時光長河裡永不熄滅的雙生星!

倆人面對面坐着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咖啡杯的熱氣還沒散呢,窗外的樹影子都在桌上挪了好幾個地兒。嘮起嗑來沒完沒了,東一句西一句跟流水似的,根本不用刻意找話題——直到牆上的鐘噹啷響起來,才猛地反應過來,原來好幾個小時就這麼笑嘻嘻地過去了
口才、框架和高情商三要素 的精髓分享 - 天天要聞

口才、框架和高情商三要素 的精髓分享

通過3天學習口才、框架和高情商三要素 的精髓,深刻理解口才僅是舌燦蓮花的伶俐,殊不知它實為高情商在言語中的顯影。總結3點:真正的好口才,遠不止滔滔不絕的辭令,它懂得何時該說、何時該緘默,懂得在恰當處擲入一句幽默或一句撫慰,懂得在敏感話題前繞
一個人在乎你,是很明顯的,根本藏不住 - 天天要聞

一個人在乎你,是很明顯的,根本藏不住

感情的世界裡,愛是藏不住的。一個人若是真的在乎你,總是有跡可循的。從你們相處的每一個細微瞬間,都能夠讓你感受到在乎的熾熱。在乎你的人,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心意,讓你感受到自己的真誠。你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他的心弦,這份在乎是可以真真切切的感
老公出軌後回歸,我卻被困在懷疑的繭里! - 天天要聞

老公出軌後回歸,我卻被困在懷疑的繭里!

對老公的懷疑像無形的繭,將我層層包裹,時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每一次對話,每一個未接來電,都在我心底掀起狂風暴雨,困在"相信或追問"的死循環里,寸步難行。今天早上,上班前給老公打電話,他沒接,打視頻沒接,心裡猜想是沒起床,還是睡在了別人的家裡
正式談了9輪,終於全面談成 - 天天要聞

正式談了9輪,終於全面談成

5月20日,中國—東盟經貿部長特別會議以線上方式舉行,雙方經貿部長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並將推動今年年底前正式簽署升級議定書。這意味着,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10年建立以來,....
女子好心收留閨蜜,怎料引狼入室…… - 天天要聞

女子好心收留閨蜜,怎料引狼入室……

近日家住雲南騰衝的劉女士讓朋友暫住家中不料“引狼入室”家中金項鏈“不翼而飛”5月18日騰衝市公安局騰越派出所接到劉女士的報警電話家中一條價值3800元的金項鏈被盜接警後民警迅速趕至現場劉女士告訴民警這條金項鏈放在衣櫃里的外套口袋中然而近日卻發現項鏈莫名失蹤民警通過偵查很快鎖定了嫌疑人為芒棒鎮的陳某5月20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