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夏悅,今天繼續分享主客體關係。
有時候會遇到很無助的人,他會覺得活着沒啥意思,做啥都提不起勁來。
有時候會覺遇到特別自卑的人,覺得我誰都不如。
他們對自己的態度,特別的不滿意。
那這個態度是怎麼樣形成而來的呢?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
01
我們的思維模式是習得而來的。
心理學領域有兩個概念“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提出來的“習得性無助”。
他用狗做了一項實驗,剛開始把狗關在一個籠子里,只要蜂音器響起,就給狗電擊,狗東躲西藏仍然無法逃脫。
多次實驗後,狗獲得了一種認知,逃無可逃,只能絕望地認命了。
在電擊前,實驗人員把籠子門打開,狗也不再逃脫,聽見蜂音器響,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後來,馬丁·塞利格曼用大學生當受試者,結果受試者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某種學習、實踐和掙扎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面對問題時產生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當一個人經常處於負面環境中,批評、指責、打擊等等負面的信聲音蓋過少有的鼓勵與肯定,那麼他會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自我評價也越來越負面。
那麼,他可能會將不可控的消極事件或失敗結果歸因於自身的無能為力。
一種無助和抑鬱的狀態就可能會陸續出現,自我評價降低,動機也會逐漸減弱直至沒有,這樣就會滋生無助感,形成習得性無助,無力改變自己和現狀。
同樣,“習得性樂觀”也是通過後天的學習來獲得,只是對個人成長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塞利格曼在35年的持續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對負面事件的解釋風格和解釋習慣,是一種慣性的思維方式,能表明個體是樂觀還是悲觀。
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而悲觀的解釋風格可以助長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認為人對事件的解釋包含三個維度:時間維度(永久性與暫時性)、空間維度(普遍性與特性的)和人格化維度(如何看待自己)。
在面對事件時,要避免永久性、普遍性、內在化的悲觀解釋風格,養成暫時性、特定性和外歸因的樂觀解釋風格。
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模式是長期形成的,是習得而來的,是主體加客體,形成了我們的不同的人格類型。
一個人格體,對於自己的人格,我們自己有一個體系。
02
你怎樣看待自己,就會怎樣看待這個世界。
我認為我自己是什麼樣的?形成了一個人格體,然後這個人格體怎麼樣形成的,然後的話就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這個態度。
主體對客體是什麼,是一種性的動力,性包括人性、性別、性格等等。人性本身的那種性動力,屬於人類的本能。
性實質上是一種動力,所以說它會導致你會有對自己的自信也好,也會有你自己的認知。
一個性關係性能力強的人本身來講,這樣的人他也會對自己有一個很健全的認知,很正確的認知。
有些性偏差的人,他也會對自己認知有偏差。我以前也分享過弗洛伊德性發展的五個階段。
這個性也是說這個性動力,也是人性,也是說自己的性格,還有我們的性別,還有我們的性別主體,主體對客體是性的動力。
說我覺得活着沒啥意思,這是不是對自己的態度?我就特別自卑,我覺得誰都不如誰,這個是對自己的態度,這個態度是怎麼樣形成而來的?習得而來的,就是主體加客體,形成了我們這樣一個人。
對世界的態度和對身邊人的態度,關係里展現的樣貌是什麼樣的?然後主體和客體形成的人格體是攻擊的一種動力。
攻擊有向內攻擊和向外攻擊兩種。前面文章分享了心靈層面和物理層面的關係。
一種是向內攻擊,一種是向外攻擊,心靈層面的一般是向內攻擊,物理層面的一般是向外攻擊,總是求於外部怎麼怎麼樣來滿足我自己怎麼怎麼樣。
心裡層面是先找我自己怎麼怎麼樣,再說外部怎麼樣,這件事情我沒做好,是不是因為我自己的原因?
別人看我,是不是我自己哪塊給人家造成了那樣的印象?先完善自己,然後再完善外部世界。內攻擊和外攻擊,是說主客體加起來形成人格化,然後對攻擊動力的影響。
還有全能自戀的動力,全能自戀的動力是主客體加起來形成了一個人格體,然後的話,這個人格體就會有一個絕對化的思維叫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也是全能自卑,怎麼樣自戀?就是有什麼自卑,實質上來講的話,自戀和自卑是劃等號的。
因為自戀是在別人眼光中,是需要別人承認的。一旦別人不承認的話,他就會完全否定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的行為。
還有從我們對世界的態度也能看出,我們自體當中的個體,我們心中的個體和客體的關係,從而預判在其他事它會怎麼樣。
然後大部分的時候,客體都是自己心中的假想敵。都是說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導致有那樣的行為模式產生的結果。
正如台灣作家張德芬所言:“親愛的,外邊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學會愛自己是一切好的開始。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後續繼續分享,歡迎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