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大媽給我講了她兒子的糟心事。
最近她31歲的兒子,被裁員後在丈母娘家陪伴她6個月大的孫女。本是一段增進親情的時光,卻在返程計划上出了岔子。正月初六,兒子想留在本地找工作,順便陪陪自己的父母,可兒媳卻堅持要去北京,就因為這,兩人激烈爭吵。兒子一氣之下狠狠扔了手中的橘子,沒想到丈母娘直接介入,還先動手打了兒子,這下矛盾徹底激化,兒子也動了手,雙方扭打起來。
其實,這對小夫妻的矛盾從結婚生子就沒斷過。孩子出生當天,這位媽媽因為去買土雞蛋開店晚到了,就被親家指責。之後帶孩子、經濟問題等,每次都能引發爭吵,兒媳還一吵架就提離婚。
在這場家庭紛爭里,看似是小兩口的矛盾,實際是雙方父母都脫不了關係。父母本應是孩子婚姻的避風港,可一旦過度介入,帶着自己的情緒和立場,就很容易成為矛盾的催化劑。就像她兒子的事情,兩邊父母都在為自己孩子“撐腰”,結果讓矛盾越來越大。
這時鄰居大媽發了愁,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句實在話,連小兩口都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都還沒有經營婚姻的能力,遇到問題只會發泄情緒,而不是主動的解決問題,怎麼能不吵架呢?
就拿這次來說吧,如果小兩口能心平氣和的,客觀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怎麼會吵架呢?再說說丈母娘,再怎麼說也不能動手,女婿也更不應該動手。鬧到這種地步。怎麼都不好收場。
如果只是小兩口兒,拌嘴吵架,日子還有過下去的可能。現在丈母娘和女婿,動了手,這個傷疤很難癒合,有些事做了就永遠回不去了。即便是丈母娘不再計較了,她的女兒也不會忘的,她怎麼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打自己的母親。在他心裡這道坎是永遠也過不去的,如果湊合過下去,她是永遠不會幸福的。
所以在小兩口吵架時,雙方父母只能,客觀的,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場上,感情用事。只有這樣才是幫他們,否則就是害了他們。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