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2025年01月27日21:33:15 情感 1805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勞春燕,那是一個讓人一想到就覺得充滿故事的人。

她的經歷,可以說是一本生動的勵志小說。

這故事得從她的小時候說起。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浙江紹興這個地方,有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那裡有一個永遠忙碌在新聞一線卻從未忽略家庭的父親。

父親是當地電視台的新聞記者,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每當有時間,總會坐下來陪着女兒勞春燕讀書。

書架上的書一排又一排,什麼類型的都有。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父親一旦閑下來,就會坐在書桌旁,用極大的耐心給女兒講解那些書里的道理,回答她的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勞春燕對新聞工作的興趣與日俱增,暗暗在心底立下志願,長大後也要成為像父親那樣傳播真相的人。

在學校里,勞春燕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的聰慧與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憑藉自己的努力,她順利考入了復旦大學的新聞系。

大學期間,勞春燕如同一隻勤勞的蜜蜂,積极參与學校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各種實踐活動。

每次參與,她都會提前精心準備,認真整理思路,仔細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現內容,只為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她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

大學畢業後,勞春燕放棄了很多高薪的工作機會,選擇進入上海電視台。

從最基層的記者崗位做起,她接受的挑戰接踵而至。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有一次,她接到一個任務,要採訪一位業界大佬。

為了展示自己的專業素養,勞春燕花了大量時間做準備工作,筆記本上記滿了想要提問的問題,從各個角度切入,問題頗為刁鑽。

她滿心期待能夠挖掘出有深度的內容。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現實並不如她所料。

在採訪過程中,這位業界大佬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巧妙地避開重點,不配合她的提問,這讓勞春燕措手不及。

採訪結束後,她獨自走在電視台的走廊里,心情沮喪,她知道自己在採訪技巧和應變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這次經歷反而讓她更加明白實踐的重要性,於是,她主動向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並用心總結每一次的經驗教訓。

憑藉著過人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勞春燕很快在上海電視台嶄露頭角。

她主持了《今日報道》《新聞透視》等多檔備受矚目的新聞欄目。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她在鏡頭前展現出沉穩大氣的主持風格,眼神中透着敏銳獨到的新聞視角,專業模樣贏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

事業穩步上升的勞春燕在愛情方面也收穫了一份甜蜜。

通過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同為復旦校友的裘正義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裘正義是新聞界的資深編輯,身上帶着儒雅博學的氣質,與勞春燕的活潑開朗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係。

第一次見面,兩人便被對方的才華與人品吸引,彷彿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們的心慢慢拉近,於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婚後的日子平淡而幸福,兩人都熱愛新聞事業,平日里總是互相支持對方的工作,閑暇時會一起探討新聞選題,分享工作中的點滴趣事,生活充滿了溫馨的氣息。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2006年,平靜的生活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轉折。

央視《中國法治報道》欄目公開招聘主持人,這對一直渴望挑戰自我的勞春燕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要進入央視,就意味着要離開熟悉的上海和心愛的丈夫,開啟長期的分居生活。

勞春燕:婚後不顧父母反對與丈夫分居,16年過去,她可曾後悔過 - 天天要聞

這一抉擇讓勞春燕非常糾結,一邊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業舞台,一邊是剛剛建立的溫馨小家,無論選擇哪一邊,她都感到痛苦。

勞春燕將自己的顧慮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和父母,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建議。

父母看到女兒滿是擔憂的眼神,心裡有些不舍,但他們也不想阻攔她追求夢想。

丈夫裘正義則展現了極大的包容和支持,堅定地對她說:“你放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吧,我支持你。

” 在家人的鼓勵下,勞春燕懷着複雜的心情,毅然踏上了北漂之路,開啟了長達16年的分居生活。

初到北京,勞春燕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她拖着行李,在偌大的城市裡找適合的住處,一間間出租屋看過去,有的環境簡陋,有的租金過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勉強滿意的小窩。

進入新的工作環境,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她只能硬着頭皮去適應和融入。

而工作量大,讓她忙得暈頭轉向,常常連軸轉是常態。

由於工作的牽絆,勞春燕沒辦法陪伴在丈夫身邊,他們只能通過電話和視頻維繫感情。

看到同事下班後與家人團聚,勞春燕的心裡滿是酸楚和無奈,只能默默投入工作中。

儘管分居生活充滿艱辛和挑戰,勞春燕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

她把對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動力,全身心撲在新工作崗位上。

在央視,她憑藉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出色的主持能力很快站穩腳跟,主持了《今日關注》《中國新聞》《焦點訪談》等王牌新聞欄目,親和自然的主持風格和深刻的評論視角贏得了全國觀眾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央視名嘴”。

2010年,勞春燕迎來了人生的又一重要時刻——兒子的誕生。

這份初為人母的喜悅,一時沖淡了兩地分居的苦澀。

為了照顧孩子,勞春燕的父母從上海趕到北京,一家人開始了三代同堂的熱鬧生活。

儘管家裡多了一份熱鬧,難免也有些摩擦。

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父母總是搶着包攬家務,儘管勞春燕覺得過意不去,但無法拒絕父母的好意。

長期分居也使得勞春燕和丈夫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

偶爾的通話中,丈夫不經意間的疲憊和無奈,讓勞春燕心頭一陣酸楚。

她深知丈夫為了支持她,承擔了巨大的家庭責任,內心充滿愧疚。

為了彌補虧欠,她更加拚命地工作,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節目中,盼望通過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期待早日結束分居生活,一家團聚。

兒子漸漸長大,勞春燕和丈夫意識到長期分居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接兒子到北京上學,併購了一套學區房。

買房過程中,他們拿出多年的積蓄,反覆商量、對比小區環境和學校資源,終於找到一個滿意的住所。

雖然丈夫依舊留在上海工作,但他們在北京總算有了個共同的家。

勞春燕雖然不能每天陪伴在兒子身邊,但只要有時間,她就會帶兒子去公園玩耍,輔導他學習。

母子倆坐在書桌前認真探討書本上的知識,家裡瀰漫著溫馨的氛圍。

她更加珍惜與丈夫每次見面的機會,一同分享工作進展和兒子的趣事,互相支持,感情更加深厚。

勞春燕的兒子長大成人,成為一個陽光懂事的小夥子,而她與丈夫繼續在各自崗位上奮鬥。

漫長歲月里,她感恩丈夫理解支持,能專註事業;感謝父母無私付出,幫忙照顧家庭。

對未來,勞春燕滿懷期待,盼望在事業上繼續發光亮,也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勞春燕的故事,恰似千千萬萬個職場女性的縮影,她們在事業與家庭間尋求平衡,奮鬥與堅守。

雖然這些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充滿真實感人的力量,激勵着更多女性勇敢追尋自己的幸福生活。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