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2025年01月05日20:23:09 情感 1885

文/ 桂花 素材/程東強

(聲明:為了方便閱讀,本文用第一人稱寫故事,部分情節虛構處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的父親是一名村幹部,去年9月份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4歲。

父親去世後,辦完父親的喪事,弟弟把母親接到省城和一起生活,這一年多來,我再沒回過老家。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元旦前10天,中午下班回家,忽然接到堂哥的電話,讓我們一家元旦回老家喝他兒子的結婚喜酒,接了電話,我欣然應許。

元旦前天晚上,考慮到從省城回到老家,路途遙遠,母親年紀也大了,受不了顛簸,這次回去喝喜酒,母親就暫不回來了,等過年一起再回。

5:30一下班,我們就直接開車從省城出發,往老家趕。開了三個半的鐘頭,離老家縣城還有35公里遠,看看時間尚早,於是來到一個服務區,停車休息一段時間再趕路。

晚上9:00又再出發,離縣城越來越近了,我們從一個高速出口拐了出來,走縣道,車輛少了,我們慢慢往前開。

10點不到,到達縣城,哥堂一家一般來縣城居住已經有些年頭了。抬頭看着縣城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在城裡居住久了,突然想回老家住一晚了。

老家安靜,清空氣清新。這個念頭在腦海中一閃耀,我便開車掉頭,決定先不打擾堂哥了。

我邊開車邊對妻子說:“阿梅,今晚我們回老家住一晚吧,時間還早,老家離縣城也不遠,就23公里,再走三四十分鐘就到了。”

“不是說過年才回嗎?咋就想着今晚回去住呢?不過你想回也沒問題,反正車是你開的,你去哪,我跟着你去哪!”

“謝謝你,阿梅,我們先吃了晚餐再回去吧。”我伸出手來,握了握阿梅的手,和她結婚這麼多年,任何時候,她都支持我的決定。

找了家小吃店,兩人吃了碗餛飩,20分鐘又繼續上路。老家到縣城這段公路,有10公里是山路,開了20分鐘的路程,就開始進入山區路了,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走着。

10多年前,這裡的路還是泥土路,一到冬天乾旱不下雨,這段路就滿是灰塵,車子一開過,滿路都是飛揚的塵土。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回到家,臉上、頭髮上、衣服上、落下了厚厚的一層塵土。一到梅雨時節,又變成了一條泥濘的小路。現在好了,泥土路變成了柏油路。

“鄉下的空氣就是清新喲。”

妻子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車子經過一林區路段,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這裡的負離子氧氣濃高了很多。

“東強,咱倆人退休了就回老家住吧。”妻子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著。

我開着車子在林間路上緩緩前行。老家的村莊越來越近了,600米,300米……十點三十五,終於回到老家了。

我把車子停在了村中的那個大球場那裡,鎖了車門就和妻子往老家的方向走,離家還有200米遠,遇到十叔。

看到我倆,十叔驚訝的說:“東強呀,這麼晚才回家呀!”

“是啊,本來想在縣城堂哥家住的,但想到這麼久沒回來了,順便回來看看。”我對十叔說。

“回來看看也好,回來看看也好,你們吃過晚飯沒有?要不,我叫你嬸子起來,給你們煮碗餃子吃。”十叔說。

“不用了,我們經過縣城時吃過了。”謝過十叔,我們兩人藉著手電筒的光,繼續朝家的方向走去。

漆黑的夜晚,我倆走到離家門口不遠處我愣住,老家的門前,已安裝上路幾盞燈了,以前回家這段路總是漆黑一片的。現在好了,那幾盞太陽能燈光,把我們回家的路照亮了。

這時,我才猛然想起來,去年辦父親喪事時,因為這段路沒有路燈,有點暗,就從家裡拉一條長電線出來,掛上燈,才解決了問題。

辦完喪事回省城後,有天下班途中,我接到堂弟打來的電話說,他說隔壁村的奎叔家安裝太陽能燈,順便也幫我家安裝上了。

父親做村干時,為奎叔那個村的人幹了件大好事,他們一村人到現在都念父親的恩情。看着那幾盞明亮的燈光,我的思緒又飄回了30多年前……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父親是一位清廉的村幹部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在我們大隊當村干。父親是村支書,一生清廉,沒貪過一分錢。父親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家人也要求嚴格。

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做飯都是燒柴火的,別人家砍柴火,可以偷偷去砍水源山那片的樹木,我父親是堅決不准我家人踏入那片林地的。

那片林地就在我家的後山那邊,即使有護林員守護者着,也有人貪圖方便,偷偷去那裡偷砍柴火,這樣他們來回就不用走那麼遠的路了。

每次我母親去山上打柴,父親都緊告誡她說:“你不要貪圖方便,去水源山那邊砍柴,如果你作為幹部的家屬,都不能履行職責,那普通的民眾,就更加不會遵紀守法了,我們要以身作則啊!”

我們這裡水源山流出的水,清潔乾淨,既是整個鄉鎮民生的飲用水源,又是種植莊稼灌溉的主要水源。通往我們這片的路邊,每隔不遠就有一個牌子,上面刻着:保護森林資源,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

父親做村干期間,心繫民眾,記得1981年,我們這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住在河堤旁邊的很多戶民眾,那次洪澇災害後,家被沖毀了。

我父親帶領他的工作隊員,挨家挨戶去慰問。之後,又為了這些農民重建家園,他們不遺餘力地向上級申請,反映當地的民生災情,為他們爭取到了一定的資金。

有一個村莊,一共有三個產隊,那個大村莊受損最嚴重,有一半人的家都被沖毀了,唯一通往這邊公路的那座橋,也在那場大洪災中被衝垮,人們出行、孩子上學都極不方便。

沒有橋,人們過往,就要淌水過河,春季漲水的時候,根本過不了,只能撐船過,但河水湍急,撐船也會有翻船的危險。

冬季枯水期可以淌水過,為了解決村民出行的難題,我父親急群眾所急,除了號召人們捐款造橋外,還親自多次去縣政府反映情況。爭取經費,為群眾建橋。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他每一次進城去反映情況,往返所花的車費,都是父親掏自己錢的,我母親常常說,父親的心時刻裝着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謀福利。

父親聽了就說,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不求名留千古,但決不能遺臭萬年。那一年多,在父親的奔走中,上級撥款給那個村莊重新建橋。

後來,在父親的監督下,橋順利地建起來了。通行那天,那三個隊的村民們喜氣洋洋,擺了簡單的酒席,讓父親坐在頭座上,眾人分別向父親敬酒,有人甚至向父親鞠躬表示感謝。

父親對村民們說,只要他一天還在這個職位上乾著,他就得為人民服務一天。也是這一年的冬天,有一天,父親在家裡休息,他幫助過的村民,派代表來了。

只見三個村民代表提着一隻公雞,還有塊布匹,來感謝父親。村民們說,父親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沒有父親幫助他們申請款項,他們建橋的的願望,可能就會遙遙無期。

父親做村干30多年,為村民們辦了不少好事。從我記事起,每年父親都有幾天去城裡參加學習和開會,每次他去學習,我們姐弟仨就盼望着他快點回來。

每次回,父親都不會空手而歸,他都會在城裡買些我們喜歡吃的餅乾和餅點心回來。

他出去幾天之後,我們也不懂得他啥時候回來。我們仨會從早上就開始翹首向公路那邊張望,一天都不知道看多少回,生怕父親回來了我們不知道。

當父親提着行李袋出現時,我們仨撒着歡兒跑出去,幾天不見我們仨,父親也想我們了,他問我們在家乖不乖,惹不惹母親生氣。


妹妹撒嬌說,她最乖了,這幾她天很聽話,沒惹母親生氣。說著她就往父親懷裡鑽。父親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拉着弟弟往家走。

9歲的我背着父親的行李袋,好沉好沉。我想,父親是不是又給我們買了好多好吃的,不然為什麼那麼沉呢?

我吃力的背着行李袋沒走幾步,父親就把行李袋重新拿過去,背在他的肩上。

回到家,父親打開背包,拿出我們喜歡吃的餅乾和點心,分給我們吃,吃着父親買的零食,我覺得這一刻我們仨是幸福的孩子。

孩子高興,當然母親也高興,因為父親每次去學習開會回來,總有獎品發給他拿回來。這些獎品,幾乎每次都不一樣,有時是一個保溫杯子,有時候是一床床單,有時候是一床蚊帳,有時候是一床毯子。那時候物質生活匱乏,上面發的這些獎品,都是些生活用品。

我再大一些時,父親再去縣城開會,我對父親買的零食就不怎麼感興趣了,我最盼望的就是父親買書回來,父親極愛看書,每天晚上他都要看,80年代初,供電是按時間段供的。

晚上休息時間到了,供電所就會斷電,沒有電燈看書了,父親就點着一盞煤油燈繼續看,他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著了,有幾次把書都燒了。

我在父親的影響下,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看小說。記得有一次,父親從縣城開會回來,買了一本小說《姊妹奇瓶案》。我看完整本小說書後,害怕了半年。

晚上睡覺,我看到黑洞洞的窗外,想起小說書裡面描寫的情景,我就會發怵,有一次睡到半夜,我從床上翻滾下來,醒來時看着窗外黑兮兮的。害怕得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趕緊往床上跳,也不管身上臟不髒了。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看小說書,讓我的寫作水平迅速提高,讀小學時,我兩次代表學區參加作文競賽,兩次都獲得了名次。

1992年,我們仨,我上高一,弟弟上初三,妹妹上初一,三個孩子都讀書,父親的那點工資根本不夠我們仨花。

父親人緣好,每周我們仨回來要生活費,就是父親最慌張的時候,那幾年,有個姓張的阿姨,她老公在林業局工作,她在老家開了一個便利鋪,又會裁縫手藝。

父親沒有錢給我們生活費時,張阿姨就會主動送錢來說:“王哥呀,我知道你家經濟困難,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來給孩子們做生活費,這樣吧,你要多少,先從我這裡拿着,我都給你記着賬,等你領了工資,或者賣了大肥豬,再還給我。”

父親不好意思,但是為了孩子們,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是硬着頭皮向張姨借錢。父親也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一有餘錢,就馬上把錢還給張姨,所以張姨每次都借錢給他。(直到現在我還感激張姨對我們家的幫助)

母親雖然是個農村婦女,但她也非常支持我們仨讀書。平時母親在家耕種田地,還養着幾頭肥豬和一些雞鴨,每年賣了肥豬和雞鴨,加上父親的工資,就勉強夠我們仨讀書花了。

我們仨讀書也很爭氣,三人的學習成績都不錯。記得我妹妹讀高中時,我們村人就對我爸說:“支書呀,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啥呢,以後嫁出去了,還不是別人家的人。讀了初中畢業就不錯了。”

父親聽了,常常笑着說:“無論男孩女孩,只要他們想讀書,考得上,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送他們讀。”

90年代初,妹妹是我們村唯一一個讀高中的女孩,村裡大部分女孩讀了小學畢業或者初中畢業就不讀了,回家務農。


父親過世我不再回老家,前天侄子結婚回了老家,走到家門口愣住了 - 天天要聞

我考上了大學,弟弟妹妹有了榜樣,他們也和我一樣,幾年後也先後走進了大學的校門。

父親的一生是平凡的,他把我們仨都培養成了大學生,90年代,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把三個孩子都培養成大學生的,真算不多。

大學畢業,我們仨各自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都工作了,回家和父親團聚時,父親又我會語重心長的教育我們說:“你們都工作了,爸爸希望你們能像我一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工作中也不要拈輕怕重,和同事的關係一定要搞好,只有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的人,才會受到同事和領導的歡迎。”

父親的話我們一直記着,父親用他平凡的一生影響着我們。去年父親離世了,十里鄉鄰都來送他一程,鄉親們都說他是一個好村干。鄉親們對父親的認可,讓我們感到很欣慰。

“東強,在想什麼呢?”妻子的話把我拉回了現實。我把想到的,和妻子說了一遍。這是我第一次在妻子面前說起自己的父親。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