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懷左
前兩天有讀者向我提問一個問題,具體如下。
大概意思也簡單,即總是擔心會被別人討厭,於是自己暗生了許多小猜測。
雖然這段關於問題的描述,沒什麼標點,但我在讀的過程中,還是能感覺到提問者的疲憊與焦慮。字裡行間,都夾雜着一種已經持續很長時間的煩。
讀完,我的第一感覺是完全沒必要,但又一想,每個人是不一樣的,確實有一類人,會被類似這樣的日常社交,過度消耗。
別人回復消息晚了,這邊可能心裡已經翻江倒海;
被別人說了幾句,連續幾個晚上睡不着覺;
如果明確得知別人討厭自己,那更嚴重,可能再也不敢和人家說話。
事情本身沒什麼,哪怕真的不被某人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咱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很正常。但拋開這種客觀事實,內在的審判、自我要求、反覆折磨,卻是接連不斷。
從這個點去看,很多時候,我們都擅長給自己找不痛快。
這種自我折磨,根源還是認知問題,對社交的原理不太清楚,對別人的真實想法看不清。就像平時我們打牌一樣,打到中後期,高手一般可以猜到對方手裡大概的牌,也能想清楚自己該怎麼打。而菜鳥,要麼是按自己喜好瞎打,要麼是不會算牌,猶豫不決。
道理差不多,算不到時,像膽小之人走夜路,戰戰兢兢,前怕狼後怕虎,打開燈一瞅,原來在自家客廳。
這種認識的偏差從哪裡來的?
在社交中,其實暗含着一種矛盾,即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完全不和人打交道是不行的。但人的本性又偏向於自利,所以身處人群中,更多想着的其實還是自己的利益與舒適度。
每個人都站在這樣的立場去想問題,那麼心性強且擅長社交的人,就比心性弱且不擅長社交的人,消耗要小很多。
而這種消耗少,並不是因為前者的能量有特別多,而是人家因為擅長社交、對人心了解比較多,所以在和人接觸時,可以由習慣支配,能處於一種低功耗的狀態之中,而後者,一直處於高耗能狀態中。
以衝刺的姿態跑馬拉松,誰能受得了?
人一天的能量是有限的,過度消耗,疲憊感只會加重。就像提問的那個女孩一樣,當別人用不太好的語氣回復她時,她會憋着,自己生悶氣,傷害自己;日常里也是盡量對人好言好語,但想不通為什麼別人不怎麼願意和她玩。
看不明白,想不通,導致的就是一輪又一輪的猜測與內耗。唉,讀讀問題,我都覺得累。
生活就像打牌,所謂的高手,其實就是特別熟悉規則,且運用自如的人。
再回到剛才提的矛盾:1、期待社交;2、更關注自己。這裡面需要把握的度,是如何在可以照顧他人感受的情況下,還能盡量多讓自己舒服一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贏。而要達到那個狀態,必然還需要幾個點:
1、知道別人需要的是什麼,並且可以提供一部分(滿足所有,不可能);
2、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做到什麼,想在社交中得到什麼;
3、一定程度的鈍感力,能屏蔽外界的評價,並在內心有屬於自己的評價體系;
4、知道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自己。
如果能把這幾個點處理好,與他人交往時,難度會相應小一些。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學校里沒有教,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也沒得到很好鍛煉與指導的人,在人群中處處碰壁,就很自然。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社交方式,比如找搭子、過年不想回家、不喜歡酒局、不喜歡被催等等。合併同類項以後,指向的就是低成本、高收益、盡量圍繞自己利益與舒適度而展開的社交形式。為什麼大家平時更喜歡抱着自己的手機,也是因為手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不需要過度消耗,但很多精神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不是因為咱們自控力不足,而是手機實在太好玩了,要是給古人,他們也會玩得不亦樂乎。產品想發展,就得挖空腦袋,去滿足人的需求。
分析當下的許多年輕人,要結合成長環境去看,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去看。我們小時候還施行的計劃生育制度,減少了家庭的新生人口,另外一個就是現化的進程,經濟發展,物價升高,人們往大城市走等等,導致過去傳統社會中的大家庭解體,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家庭。
家裡孩子少,經濟也在往上走,一家人就圍繞那一兩個孩子轉,想着盡量給孩子最好的,別讓孩子再受罪。孩子在得到更多寵愛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外部約束、匱乏、不適,需要壓制自己迎合別人才能得到利益的鍛煉,與長輩們比,少了很多。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所謂的人情練達,拆開來看,就是知道別人的需求,能盡量滿足,同時能壓制自己的本性。而在小家庭出生的許多孩子,少了這樣的鍛煉環境,同時本性中滿足自己需求的慾望,進一步舒展。
但習慣了這種模式,慢慢長大,離開家庭,進入到更大的圈子中,就會感受到明顯的受阻。說白了,就是身邊人的不像爹媽,不會一直哄着你,而你在渴望關愛的同時,不知道如何與身邊人相處。
一個兩個,是性格問題;普遍性存在,就一定有社會的影響。到了社會中再學習,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外加本身性格,又把人進行了區分。有的人抗挫能力強,調整能力強,適應比較快;但還有更多人,很難做出改變,身邊也缺乏適合的教學環境,一步步,陷入到了長期的焦慮與消耗之中。
就拿我前段時間推薦的《滄浪之水》講,看裡面人物,有的人適應社會快,有的人適應社會慢。主角池大為前期一直內耗,琢磨更多的是要不要,好不好,到底對不對。拋開他後期的升職加薪去看,中間的各種擰巴,本質就是認識與操作問題。
時間與環境,總會讓人改變,無非就是早晚的問題。孫悟空以前天不怕地不怕,被壓了五百年,出來該說好話說好話,該行禮行禮。事情總能把人教會,鐵頭娃也能給你干碎。但就怕的就是明白道理時,太晚,晚到了無能為力。還拿孫悟空說事,他雖然等了五百年,但出來就有機會。同樣被壓制的人,永遠也沒機會的,一大把。
最後再說說放鬆的方法吧,我覺得有兩方面,一個要參與實踐,提高認識;另外一個就是學會放鬆,自我解壓。
正寫的這篇文章,我是用手機打出來的,而我用的這個手機,用了已經四年多了。這期間,有好幾次內存快滿,手機變卡,但我清理了很多東西後,手機還能繼續用。尤其微信里的東西,一年清理一次,一次就能空出幾十個G的內存。手機清理內存後,運行會加快,類比一下,我們也要定期清理心裡的內存。
咱平時就是給自己加壓太多了,想要的東西太多,害怕的東西太多,於是心理內存減少,大腦運行減速,常出現負擔過重與卡頓的情況。解壓,有一個好方法:把事當事,把精力用在做事情與完善上,而不是無關緊要的猜測上。大不了做得不夠好,然後發現問題,繼續完善。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壓着步子去面對事情,進步感就會一點點隨着積累到來,平時的內在消耗,也會減少很多。
在這個過程中,多思考、多學習、多請教、多練習,對於事情的原理,對於人性的了解,肯定也會逐步增加。學着有耐心,學着能等待。生活已經很難,盡量少折磨自己,把進步交給更長期的時間與日拱一卒的做事與學習中。
也許最後,輕舟已過萬重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