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母親的格局,在女兒的婚姻中,可以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最後嫁怎樣的人,肯定是女兒自己選擇的。但是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站在女兒的立場,她個人的思想,她總結的經驗,絕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母親傳遞的教育。
只有站在客觀的立場,才能清醒地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究竟有多麼重要的關聯。
去年,我認識一個姐姐,她現在結婚7年,婚姻過得比較糟糕吧,要房沒房,要車沒車,要錢也沒錢,老公懶在家裡不肯去上班,動不動就發脾氣。她出去工作掙錢,每天下午還要匆忙去接孩子放學。她的老公什麼都不管。
聊天之下,我竟然得知這個姐姐原來讀過大專,學的是學前教育,以前在幼兒園上班還帶編,結婚以後,因為老公在外地打工,她就辭了工作跟着去了外地,一直到現在,而她的老公初中都沒畢業。
我一開始比較好奇,他們之間其實差距有點遠,婚前如何能湊一塊?在我的猜測中,以為這又是一個比較老套的因為男人對她好,所以她才妥協的愛情故事。誰知並不是,選擇她的老公,是她母親建議的。
當然,她的母親並不是真的有壞心眼,或者希望她過得不好,而是她母親的認知,決定着她此後婚姻選擇的基調。
她的母親是怎樣看待婚姻的呢?她認為,自己的女兒要找一個疼她,愛護她,寵她的男人,這樣自己才放心。其實,到這裡一切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她的母親對於如何找這樣一個人的判斷。
她母親給出的建議是:你要找一個不如你的男人,你要比他好,他心裡害怕你會離開,這樣才會對你好,才不會在這段婚姻中高高在上。如果你找一個條件比你好的,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男人,那麼他結婚以後,可能會瞧不起你,你們的婚姻也不夠穩定。
正是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她選擇了她的老公。或者我說得更為嚴謹一點,她在母親這種思維的作用下,其實心裡是有點自卑的,婚前壓根不敢接觸條件比較好的男生,擔心他們會嫌棄自己。她老公的出現,一個各方面都不如她的男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她的這種焦慮。
而她的母親也支持她,認為她的老公看起來老實,也不如她,婚後肯定會聽她的話,這樣家裡就能夠是她做主。
誰知事與願違。
而她的人生,已經不可能改寫,孩子的出生,更是將她和老公徹底綁定在一起。所以她沒想過離婚,如今就算一個人在外打工掙錢,養着這個家,照顧着孩子,她還是依舊苦苦支撐,想着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就好了。
我們每個人的婚姻觀,其實最初看到的模板都是父母的愛情,如果無法打破這種封閉和被動的局面,自己去見更多的世面,去不斷重塑個人的三觀,那麼就會始終陷在父母婚姻的陰影中,就算自己結婚了,可能也會在無意識中,去複製粘貼父母在婚姻中的行為。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生活中我認識的另外一個女生。
她結婚比較早,20歲不到就結婚了,自然沒有上過大學。這個女生,小學的時候是我同學,她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給她傳遞的觀念就是:女生讀書沒用,反正以後要嫁人,倒不如趁着年輕,這樣還能找一個不錯的對象。
所以,她不喜歡讀書,小學的時候就經常逃學,後來因為周末沒做作業,她擔心老師批評,直接就不去了。
因為她個子長得比較高,不讀書以後就有男生開始追她,而她母親不是阻止,而是感到自豪,認為自己的女兒很受歡迎,會在外面說有男生為她的女兒打架。
所以,她很快就找到了結婚的人,在自己還是孩子的年紀,成為了母親。後來婚姻發生變故,她不到28歲就離了婚,而她母親給她提出的建議是:不能帶孩子走,不然你以後不好找了。
前些年遇到她,我們聊了兩句,她說自己很後悔吧,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讀書,早早進入社會,進入婚姻,如今想來感覺那個時候真的太幼稚了,完全不適合為人父母,所以很對不起孩子,沒有給她好的生活,也不能給她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她的孩子現在已經在讀小學4年級,跟着父親以後,被放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家裡,也不喜歡讀書,鬧着要出來打工,她很無奈,好像看到了生命的循環。
她不知道何時才能打破這個循環。
很多時候,婚姻的好壞如何,從選擇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你選擇什麼樣的人,選擇在什麼年紀走進婚姻,其中的種種選擇,甚至比如何經營更加重要。如果選擇不好,可能不管自己如何經營,結果都已經註定。因為每個人在任何關係中,都只能約束自身,不能真的改變或者要求他人。
謹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