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最深處想,沿着故事發展說,麻煩各位看官點擊“關注”,更方便地和作者溝通、和讀者分享,一起體味人間百態。
文、編輯✎往史里說
隨着科技進步和社會進化,我們期望生活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更和諧,並逐漸趨向理性化。
然而,現代社會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是科技理性的膨脹,另一方面是人際關係的疏離。
這導致人們普遍感到意義的缺失和自由的缺失,原本應該是自由發展的生活世界反而被其他力量所殖民。
哈貝馬斯的社會理論關注點之一是殖民化現象。他使用了“系統”和“生活世界”這兩個層次的概念來分析和批評西方社會的理性化進程和現代社會結構。
他認為,現代社會存在着嚴重的系統與生活世界的分離問題,系統不斷滲透到生活世界中,進而控制了生活世界的運行。
簡言之,我們期望通過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使生活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和諧。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科技理性日益膨脹,而人際關係卻越來越疏離。
這導致了人們普遍感到意義的缺失和自由的缺失,同時也意味着生活世界被其他力量所控制。這是哈貝馬斯社會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生活世界理性化過程
哈貝馬斯引入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借鑒了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並將其運用於主體間的交往行為過程,使溝通成為可能。
生活世界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和境遇,它是一個實際存在、具體而明確的世界。生活世界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首先是日常生活世界,即我們生活的真實環境;其次是原始生活世界,通過現象學還原而得到的先驗的、直觀的世界。
胡塞爾認為,哲學研究應該回到原始生活世界,並擺脫被科學所模糊的現代世界。
在哈貝馬斯的理論中,生活世界提供了主體間交往的背景和共同的背景信念,為相互理解和達成共識提供了資源和意義。
主體間的交往行為始終發生在生活世界的範圍內,而交流的可能性則基於共享的背景信息和共同的世界觀。
生活世界可以被看作是言說者和受聽者相遇的先驗場所,在這個場所中,他們可以互相提出要求,並使他們的表達與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相協調。
同時,生活世界也提供了一種批判和確認有效性要求的方式,通過排除不一致和取得認同來達成共識。
簡而言之,生活世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環境,它為主體間的交往行為提供了背景和共同的背景信念。
它是相互理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也是交流的先驗場所。生活世界在哈貝馬斯的理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活世界可以被視為主體間相互理解的“信念儲蓄庫”,它儲存了前人的文化成就和特定的解釋,為交往參與者提供相互理解的基礎。
交往行為者在合作的解釋過程中可以依賴這個文化儲存,使用自我理解和堅定的信念。
這個儲存庫承擔著文化傳遞的功能,並在交流活動中執行信息輸出和參與的程序,交往者具備將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聯繫在一起的能力。
這種知識儲存為成員提供順利的共同保證背景信念,並構成理解過程的基礎,交往參與者可以利用保證的狀況規定進行新的商談。
生活世界有描述的功能,也具有批判的意義。它不僅提供主體間共同接受的價值規範和理念,還使主體能夠進一步改進、發展和更換他們自身的認同和在社會中的角色,從而實現溝通的可能性。
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由文化、社會和個性這三個結構組成。文化是知識儲存,交往參與者在相互理解時按照文化的知識儲存來解釋事物。
社會是合法的秩序,通過社會的合法秩序,交往參與者被調節為社會的成員並團結起來。
個性是使個體具備語言和行動能力的權限,使個體能夠參與理解過程並判斷自己的同一性。
生活世界在功能方面成為社會符號,推動整個社會的進化。它在相互理解方面服務於文化知識的傳遞和更新,在協調行動方面服務於社會的整合與團結的建設,在社會化方面服務於個人同一性的形成。
簡單地說,生活世界是主體間相互理解的“信念儲蓄庫”,儲存着文化成就和特定的解釋;它具有描述和批判的功能。
生活世界由文化、社會和個性構成,它在相互理解、協調行動和個人社會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社會的進化。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指社會在交往行為中越來越注重理性討論,而不再僅僅依賴權威來調節社會。這個過程體現在生活世界的結構上的區分、結構上形式與內容的分離以及符號意義層面上反思性的強化。
首先,生活世界的結構上發生了區分。文化、社會和個性這三個結構從傳統的神秘色彩中脫離出來,它們在交往行為中獨立起來,不再受舊有世界觀的籠統控制。
傳統文化處於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中,社會的合理髮展基於論證的形式和規範設立,個人的存在形式不斷通過對自我的肯定建構起來。這意味着交往行為潛在地對傳統進行了更新的批判。
其次,生活世界的結構上形式與內容分離。人們在建立自我認同時不再依賴對神秘世界觀的權威崇拜,而是依賴抽象的基本價值觀、交往的前設條件和論證程序等形式。
現代社會的發展依賴於普遍道德原則和法律程序,個人社會化的層次上,抽象的普遍觀念成為獲得認知結構的主要途徑。
再次,在符號意義層面上,交往和理性的反思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不同文化領域、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後代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溝通和理性的反思。
總而言之,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意味着人們對世界觀的理解越來越清晰,在交往中人們懂得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理性論證佔主導地位而非權威霸權。
人們對傳統、制度和社會進化過程越來越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態度,文化在批判中得到更新,道德與法律越來越重視程序形式,個人的自由度也越來越高。
然而,為什麼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自由和生命意義的缺失境況,這需要考慮到社會系統的理性化過程。
系統理性化過程
哈貝馬斯將社會分為生活世界和系統兩個層面,用來分析社會的理性化過程和結構。
生活世界提供符號、價值觀和人類互動所需的元素,是人們日常交往和互動的基礎。
社會的進化需要依賴生活世界的價值觀和語言符號,符號意義在此層面上進行再生產。
系統層面指的是物質層次上人類存在的再生產過程,滿足人類的生理和物質需求。生活世界的維持、再生產以及與系統的互動是社會存在的表現。
系統在理論上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實質性角度,它以組織或社會制度的形式存在,並影響人類的生活。
現代社會結構複雜,人們難以完全了解自己行為的原因和可能的結果,為了降低行為成本,需要依賴系統的指導。
系統在此意義上與生活世界具有調節行為的作用,只是生活世界以交往理性為準則,在價值層面上進行調節,而系統以工具理性為準則,在功能層次上進行調節。
二是作為分析角度,系統被看作一種分析方法,重視社會的結構和整體功能,將社會存在視為整體系統。
哈貝馬斯認為,系統理性化的過程是與系統與生活世界分離的過程同步進行的,表現為系統不斷侵蝕和控制生活世界的過程,這被稱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系統理性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平等的部落社會、階層的部落社會、政治階段的分層社會以及經濟階級結構的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從神秘色彩的世界觀到語言結構,人們逐漸依賴語言達成政治事務和日常生活的共識,並出現了政治權威和金錢交換成為主導的機制。
總之,生活世界和系統的理性化是相互關聯的。在社會的理性化過程中,文化領域的法律道德、科學知識和藝術逐漸獨立出來,人們開始依靠理性思維取代對神聖事物的信仰和對權威的盲從。
語言成為交流和調節人際關係的媒介,人們逐漸依賴自己的理性判斷來認識行為和做出決定。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過程面臨著兩難局面:一方面,個人的理性認知能力和自主性增加,另一方面,系統日益複雜和擴張,對個人的控制也越來越強。
人們為了處理複雜的事務,不得不藉助系統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就是系統對個人的制約越來越強。
在社會的理性化過程中,語言取代了傳統的信仰作為溝通和調節人際關係的工具。
但這也增加了人們在日常事務中依靠自己的理性判斷的負擔,並增加了溝通中的誤解。為了減輕個人理性判斷的負擔,社會形成了緩解機制。
這些緩解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凝固"機制,通過以語言為媒介,在日常溝通中以權威或地位作為信任的準則來替代個人的理性思考。
如果這種權威和地位基於通過理性溝通在相關領域達成共識,那麼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理性過程。
另一種是"代替"機制,即用其他媒介取代語言作為溝通手段。例如,用金錢和權力取代語言進行溝通,這是由經驗和物慾驅動的,是非理性的。
這些緩解機制最初是生活世界理性化的結果,可以在更複雜的主體互動網絡中進行調節,但後來它們獨立於生活世界的溝通模式,並對其產生了控制。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理性化過程起源於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促使系統的理性化發展,但結果卻是生活世界被系統殖民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