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位老人到了晚年這樣說親情:
“我曾經以為親情是一種神聖的情感,但現在我明白了,它不過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關係。當權力和責任成為了親情關係中的主導因素時,愛和支持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年輕的時候,曾把親情看成是生命里最重要,最不能割捨的感情。隨着年歲的漸長,被親情溫暖過,也被親情傷害過,看懂了人性,也明白了人心。
我覺得,親情就是你生命里,既不能割捨的感情,又不能不在乎的感情。當親情溫暖你的時候,你會被親情的力量感化,當親情傷害你的時候,你會欲哭無淚又無可奈何的絕望。
70歲的劉阿姨說:人到晚年,才真正懂得親情不過如此,愛與支持的背後,皆是各自的利益得失。
傾訴人:70歲的劉阿姨
我是70歲的劉阿姨,只有一個兒子,老伴走了多年,如今我一個獨居。
年輕的時候,我對娘家的感情很深,覺得老伴和兒子也要排在娘家人的後面。
那時候,我覺得,親情是一種永恆不變的情感,是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是我為父母和手足無私的奉獻。
隨着我們三個手足各自成家後,慢慢地發現,我錯了。我認為的親情也需要物質做基礎,需要無條件地服從做依靠,一旦我有不滿意或者不能滿足親情要求的時候,我就是不孝之女,甚至在親情面前被排擠。
隨着年歲的增長,到了中年的時候,歷經父親突發疾病走了的家庭變故,才讓徹底看清了親情里的權力和責任,以及親人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能夠做到六親不認。
父親走了還沒有半年,大哥就召集我和姐姐開家庭會議,商議着母親的養老問題。哥哥說,自古家裡的財產都是兒子繼承,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要求我們簽字,把父母的房子過戶到他的名下。
大姐不同意,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也有繼承家產的權利。大哥就說我和大姐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只有贍養父母的責任,沒有繼承家產的資格。
母親也罵大姐白眼狼,說大姐和我家日子過得都比大哥好,還跟大哥爭房產,立刻做主要求我跟大姐在協議上簽字,放棄父母房子的繼承權。
大姐不同意,跟大哥吵,跟母親吵,還跟我說,你敢簽字就沒有我這個姐姐。
當時,我覺得母親這樣做確實不對。以前不論父母想要什麼,母親都讓我和大姐出錢,從不讓大哥出錢,理由就是大哥不容易。
因為房子和父母的存款問題,大哥和大姐鬧騰了很久很久,還有母親在裡面攪和,讓我對親情越來越感覺沒啥意思了。
雖然最後大哥和母親做出了讓步,但我們之間的親情也算是走到了盡頭。母親跟隨大哥居住養老,退休工資大哥拿着,我和大姐每月再給大哥1000塊錢。
我退休後,一直不喜歡我的婆婆要求跟我們居住養老,我不能說不讓來。可老伴卻說這樣話,我父母不容易,就我這麼一個兒子,總不能讓我父母跟我妹妹養老吧。
公婆來了以後,一日三餐我做,洗洗涮涮我做,老伴就是動動嘴巴,偶爾我累了,跟老伴說讓他也伸把手,誰知,老伴卻說這些都該兒媳做。
為這個事情,我曾生氣離家出走,兒子也站在老伴身邊,認為女人就該以家庭為重。
我這才徹底明白了,女人的一生,想要擁有真正的親情是多麼的難。回不去的娘家,容不下的婆家,結婚後的女人沒有家。
等到把公婆照顧走了以後,老伴也退休了,本以為我們可以相互攙扶着好好過餘生,誰知,老伴有了外心,離婚又不甘心,不離婚又覺得噁心。
拖了好幾年,直到老伴突發疾病走了。本以為自己會很恨老伴,誰知內心還是很難過,雖然一輩子沒有好好善待過我,可畢竟相伴了幾十年。
老伴走後,兒子就讓我跟他一起居住帶娃。一晃在兒子家居住了好幾年,兒子跟我商量賣了我的房子,幫他置換一套大一些的房子,他們好再生個二胎。
見多了身邊很多老人,因為聽從了子女安排,最後被迫去了養老院的事情,我說啥也不願意賣自己的房子。
就這樣,又得罪了兒子,整天沒有好臉色,還時不時地說別人家的老人都為子女着想,怎麼他這麼命苦,遇到我這樣不開明的母親。
有時,兒子說急眼了,還會埋怨我們每天給他提供很好的生活,別人一結婚,父母都給準備好了房子和車子,他卻要依靠自己奮鬥。
聽多了兒子的抱怨,我也就懂得了我跟兒子之間的親情是多麼的脆弱,需要的是我無私地奉獻,甚至賣了自己這把老骨頭,他才能滿意。
為了不讓兒子看着我礙眼,我收拾自己的東西回到自己家獨居,到了晚年,才真正明白,人世間的親情不過如此,愛與支持的背後是利益得失。
禪心有話說:
有人曾說過,子女長大成人後,與父母的關係就是親親戚了,手足間,小時候是玩伴,長大各自成家後,也就是同姓的親戚。
所以,很多時候,維繫親戚之間的感情,需要的技巧和一些“薄情”。人性使然,我們需要學會的是接受現實的親情關係,更要接納親情里的利己,儘可能地做到大度些,問心無愧就好。
不論是我們與父母手足間的親情,還是我們與伴侶以及子女之間的親情,需要我們用心維護和守護,儘可能地減少衝突和矛盾的發生。
如果親情關係出現了問題,學會及時解決和化解矛盾,不要讓爭吵和紛爭,影響家庭的和諧和穩定,做好自己,其他隨天意好了。
作者:華貴禪心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暢聊餘生時光。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