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過這樣一段故事:三個工人同時在砌一面牆,一位記者問道他們的時候他們是不同的回答,第一個工人說我在砌一面牆,第二個工人說我在蓋一座房子,第三個工人說我在規劃一座城市。
而這三個工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多年過去了第一個還是一個老實本分的砌牆工,每日辛辛苦苦地賺着工錢,而第二個工人成了一位聞名附近的包工頭,帶着一幫人乾的也是風生水起,第三個工人成了一名傑出的城市設計師,年入百萬。
即便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其實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最大的差異往往就是認知的層次不同,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多少,決定了你的生存質量幾何。
人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而買單。
02
不妨從身邊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往往關乎人們的生活體驗,周邊就有那麼一位朋友其實還很多,因為欠缺相關的法律知識,在買房產的時候即便開發商還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五證也不全)就在售樓人員的慫恿下憑藉自己的直覺單純地交了首付款,直到最後房子成了爛尾樓才發現一切為時已晚,只能暗自垂淚、後悔不已。
我們常說人這一輩子最為悲劇的事情有時候往往就是過早地認知閉環,你失去了學習的思維,更容易堅持固執己見,殊不知這本身就是生活里最大的風險。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之前還有一個朋友小張,因為要購買一輛汽車,於是經過了一番視察,看重了一家4S店的一款車,也銷售人員的催促下交了所謂的“訂金”,但在法律上“訂金”與“定金”的差異天壤之別,之後還是通過媒體渠道才解決資金返還的問題的。
這些都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你對生活真相的了解有多少,直接決定了有些不容易看到的陷阱你能夠順利避免,這種防範與未然的能力才是我們一生生活的關鍵。
03
美學家朱光潛以古松為例,做過這樣的論述: “木商看到的,是它作為木材的商用價值;植物學家想到的,是它的科目和屬性;畫家感受到的,是它的心態和結構。”
同樣的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自然也是不同。
說到本質上,當我們在看待一件問題的時候,之前在你頭腦中積累的東西和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往往決定了你當前的認知。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着迷於購買彩票,殊不知彩票中大獎的概率猶如大海撈針一般,一個人頭腦中固有的東西會深深地影響着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若是過早地認知閉環,今後的人生必定是苦難重重。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說: “人這一生,都是自己頭腦中思維的產物”,你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往往決定了你的人生質量,說到底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是喜是憂。
04
閑來無事,最近又看了幾遍電視劇《天道》,劇中的許多細節往往都在深深地震痛我們的心靈,但每一次幡然醒悟都是一種得道的洗禮。
劇中的主題能夠爬到井沿的人能夠順利地走出來,關鍵就取決於自己了,這就是他們自身的命數。
當樂勝起訴格律詩要求賠償600萬的時候,劉冰、葉曉明、馮世傑三人彷彿經歷了人世間最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一切都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心裡的那顆底線再也招架不住,於是毅然決然的找到歐陽雪要求收購自己的股份退出公司。
而在面對同樣的事情,另一邊的肖亞文卻是完全不同,她選擇的方式是逆流而上、破釜沉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自己能有往牌桌面前湊的機會就是一種幸運了,不同的認知,不同的選擇這也讓肖亞文成為了最後的人生贏家。
這當然也與我們當初看到了那樣,肖亞文自費飛往德國去見芮小丹,就是為了布這樣一個局,就是為了能夠與丁元英不至於斷了聯繫,能在跟在身邊學到一點東西,有所思考,有所覺悟那就夠了。
當一個人被自己的認知所束縛,看不到更高維度的世界,跳不出思維的牢籠,終將也會在自己的世界裡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05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人:總以為自己懂得很多,想法正確,總是質疑別人的觀點;習慣於按部就班,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從來不做改變。
一旦不盡如人意就認命,把原因歸咎於外因。
思想的牢籠是十分可怕的,尤其是停滯不前、認知閉環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上唯有不斷地突破思維邊界,才能摸清自然規律,找到通往康庄大道的解決。
人這一生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而買單,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就是認知的層次。
我是晨曦閱讀時光,點個關注和在看,每日與你一起分享,全網同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