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使人們產生尋找伴侶、找合作夥伴、尋找知心朋友等行為的呢?我們為什麼需要其他人來到生命裡面?為什麼人無法像孤島一樣存活?為什麼和一個人的關係走到終點的時候,我們會拉黑對方?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候很是微妙。正是因為這種微妙,讓人們開始研究“心理”。
1安全感的來源
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這裡的人際關係並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朋友”“同學”,而是更廣義上的“人與人的關係”。因為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才會產生一些複雜的心理反應。
阿德勒所說的煩惱是指,人際相處間會形成一種化學反應,經過化學反應後的人們會在心中產生優越心理或自卑心理,而導致我們產生這些心理的根本則是源於內在的安全感。安全感被個體覺察到的時候,通常以“存在感”的方式出現。
如果你是領導者,你會有一個視角——哪些人需要被鼓勵,哪些人需要稍微滅一下氣焰,哪些人需要幫助…… 而這些源自於每個人展示出來的“存在感”是不一樣的。
在一個班級中、團隊中、家庭里,什麼情況是最可怕的?沒錯,是不被看見、被所有人忽視。
信念從何而來?
當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信念便開始形成了。據科學調查,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在孕3周 (胚胎只有15毫米長)時即開始形成。
在媽媽肚子里認識這個世界的組成,開始熟悉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當孩子出生,乃至於後面所有人可以擁抱的時候,此時新生兒大腦神經元總數約為1000億與成年時的神經元總數(860億 )基本相當。
在我們的認知中,嬰兒所知道的世界是局限的,甚至聽不明白大人的語言。可試想一下,一名不通中文的20歲左右的小夥子站在一旁,你和其他夥伴一個勁兒的聊天不去理睬他,他內心你的變化是如何的?答案可想而知,要麼離開,要麼引起你們的注意力。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在0-6歲的階段尤其喜歡製造很大的聲音來引起大人的注意。那麼更大一點的孩子呢?他們則會通過“製造衝突”來吸引目光。
比如,3歲的孩子因為有了弟弟,他可能會不開心、會哭鬧。而11歲的孩子如果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得到重視,他會開始瘋狂玩遊戲,成績下降,跟你唱反調。由此達到“被關注”的目的。
所以,心理學界流傳着一句話——14歲前你對孩子有多簡單粗暴,14歲之後的暴風雨就會來得有多猛烈。
2如何建立安全感
因此,有能力在孩子成年之前給到足夠的安全感的家長,一定要注意兩個點:
1.群體接納 —— 也就是“用看爸爸和看媽媽的眼光看孩子”。
這句話的解釋是,讓孩子在這個家裡有歸屬。孩子對家有歸屬後,便會有一個補充能量的源泉。
當一個孩子沒有足夠的歸屬感,他覺得身邊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那麼他便會在自己的內心構建起一個世界,而他必定無法同時存在在兩個世界的,因此在他的世界裡面兩個世界必定是敵對狀態。
這也就說明,他在“孤立無援”的世界中與全世界為敵。不過現在虛擬世界十分發達,遊戲產業也一直很火,讓很多沉迷【建造自我世界】的孩子找到了同盟。在大人們看來,這便是孩子們聯手【叛逆】。
2.被賦予名字
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環節,賦予名字的那一刻,一個超越當下的‘期待’被投放在孩子身上。名字,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底色。
在70/80年代,很多男生的名字都帶有正直、正思的意思在裡面,父母期許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名字便是怎樣的,如:建國、立華、單名一個國或華、富貴等。
而很多女孩子的名字帶着或多或少的柔美,如芳、鳳、英兒、秀兒、娟兒等。
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文化浸染下的錯誤期許,比如給女兒的名字取為:招娣、勝男等忽略孩子本身的性別,導致孩子最初的底色便是混亂的。
名字的賦予讓我們這一生的色彩基調定了下來,也就讓孩子有了傳承祖輩力量的錨點。
因此,好好愛自己吧,找到自己有歸屬的圈層,找到合適的人。你會發現,總有角落布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