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希望你如我期待
“沒有男人願意要你”,這是白女士離婚時,前夫對她說的話。
43歲的白女士經營着一家餐廳,她的前夫是一名老師。結婚十五年,倆人幾乎每天都有爭執發生。
白女士這樣總結她的婚姻狀況:如果哪天沒有爭吵,那一定是我們倆沒在一起。
爭吵說明彼此還在乎對方,你還對他有所期待。
長期的不良相處模式,讓兩個人都心神疲憊,一次激烈的矛盾發生後,倆人就協議離婚了。
倆人是大學校友,當初喜歡對方也是感情最純粹的時候,因為愛而走到了一起。白女士欣賞對方的文采,對方喜歡她的幹練。
雖然離婚了,但因為心裡愛着對方,事後由於自尊心誰都不肯讓一步,就這麼心照不宣地繼續來往着。
即使生氣,也要為愛努力
上周六,再次爭吵後,白女士第三次決定和前夫徹底分手。
前夫臨走時,留下了一句惡毒的話:沒有男人願意再娶你。
白女士氣憤之餘到前婆婆那裡,把他惡狠狠地告了一狀,結果雙方鬧得都很不愉快。
雙方老人通氣後,給他們下了最後通牒: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就各找各的。
於是,倆人找到我,尋求困擾婚姻關係的幫助。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了?”夫妻倆表達出這樣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想。
我請他們講講最近最近發生的矛盾,什麼事件引起的,因為什麼而產生了爭執。
都是你的錯
上周日是白女士的生日,倆人計劃好看電影、吃飯。看電影的過程里還是很友好的,但在商量吃飯時,爭吵又降臨了。
白女士想吃城南的俄羅斯菜,對方覺得路有些遠,而且這個點人滿為患,價格也貴,不如在回家的路上找個餐廳。
在開始向城外的方向行駛中,白女士開始咆哮,抱怨道對方出爾反爾,說好今天以她的意見為主。
前夫感到非常生氣,認為她才是反覆無常,說好今天不和他爭吵。
倆人描述起衝突的情境是爭先恐後,誰也不肯讓誰,彼此對對方的話反應都很激烈。
他們誰都不願意落後,竭力讓我相信他們自己在這件事里是無辜的,對方才是罪魁禍首。
問題不在對方
一個本來很小的問題就這樣演變成了一次激烈的矛盾,使兩個人的情緒都受到了很深的影響。
爭執中的雙方,他們都認為對方應該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到的壓力而承擔責任。
很明顯,白女士和她的前夫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選擇互相指責對方,倆人都認為是對方違反了事先約定好的東西。
當然,他們兩個人誰都不承認自己是在指責對方,而是在自我澄清—我沒有錯,錯在對方。
實際上,“黑老娃嫌豬黑”,兩個人其實不過是半斤八兩而已。
許多夫妻都是如此,意識不到或者乾脆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夫妻關係中所犯的錯誤。
他們隨隨便便把責任和過錯歸咎於對方,指責是對方將關係變得更糟糕,這樣做當然是容易多了,有助於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
不管和誰結婚,問題都存在
一位心理學家說,習慣指責對方的人,總是傾向于歸罪於別人,卻不肯承認自己身上存在問題。
一位婚戀專家說,這樣的人,不管和誰結婚,他們的婚姻關係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和處境。
事實上,白女士和前夫在離婚後,都各自曾經找過異性朋友,但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他們過去在婚姻關係中常常出現的問題。
於是,聰明的他們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才願意彼此再次努力,試試能不能重歸於好。
其實,他們倆的問題並不是在結婚後才有的,結婚前自身就是如此的狀態,這種反動力會毀掉任何一段親密關係。
婚姻中競爭者的角色
習慣於指責他人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伴侶(他人)做出的批評,恰恰是他們自己的缺陷。
他們沒有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的能力,以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困難,並且承擔相應的責任。
白女士婚姻的狀態,是當今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裡人際關係的典型現象之一。在這樣的氛圍中,互相都扮演着競爭者的角色。
各自在每個問題上,都要爭論誰對誰錯,彼此越來越變得沒有耐心。
成功的競爭者角色,使得你在職場上都很成功,但如果帶入到親密關係里,就是個大麻煩。
當你指望從對方身上緩解壓力時,迎來的卻只有挫敗感和無盡的失望。於是,你們又開始互相責備,並且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因為改變意味着會威脅到另一個人的自我意識。
結語
隨着諮詢中展開的問題軸線,諮詢師幫助他們弄清楚了問題出在哪裡。
故事的結尾頗有些喜劇,倆人經過商議,在諮詢開始不久復了婚。
按照他倆的說法,與其去禍害別人,不如互相折磨,畢竟重建一段感情,成本太高,這顯然是一句玩笑話。
能夠有勇氣正視問題,對於自己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婚姻親密關係里彼此相助,努力找到並成為真實的自我。
關注我,有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