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網絡
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關鍵在於真誠,但若想讓關係更進一步,僅僅依靠真誠的態度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日常相處中,懂得一些技巧和方法。
用對了方法,可以讓兩人之間的關係迅速升溫,同時還可以讓對方對你更加信任,更加死心塌地,何樂而不為呢。
在兩性交往中更是如此,很多男人明明真心喜歡一個女人,也發自內心地對她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是停留在原地,遲遲沒有任何進展。
如果說,女人的態度始終冷漠,對於你的示好和付出無動於衷,在這種情況下,約不出來也在情理之中。可令人費解的是,有些女人明明很喜歡跟你聊天,也表示了對於你的好感,但是卻很少跟你出來。
每次你主動開口,問她是否有空出來吃飯,她總會想方設法拒絕。這時候你的積極性就會被嚴重打擊,久而久之,甚至會懷疑她故意吊著自己。
可實際上,未必是她不喜歡你,也未必是她故意不跟你出去,而是你在約她時的話術用錯了。
也就是說,你沒有注意約她的方式,你說的話給了她拒絕的理由,她才會誤以為你不真誠,亦不堅定。
有時候,懂得說話的方法和技巧,遠比我們想象中更重要。雖然是同樣的意思,但是不同的表達方式,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試想一下,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你想約某個人出來見面,你通常會怎麼問?通常情況下,我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什麼時候有空?”
這句話表面看起來,是對於對方的尊重,是在給對方行方便,讓他根據自己的時間來,但實際上,你是將決定權和話語權,全部交給了別人。
說更直接一點,其實是你把決策和其中連帶的責任,全部甩給了對方,需要對方來考慮你們合適見面的時間,間接增加了他與你見面的成本。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你是很難約到對方的。至少在約見這件事情上,你已經讓對方不舒服了。
如果你換一種表達,情況則會完全不一樣,比如你可以試着這樣問:“你十月的十六號晚上七點有空嗎?那天剛好是周六,我想着你應該是休息的。”
這樣的問法,直接將他選擇的範圍縮小了,同時也給了他足夠的、選擇的空間,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幫他降低決策的成本,也能給他相對舒服的交往體驗。
有些女人很反感,也很不擅長做決策。如果你問她什麼時候有空,或者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她很難給你具體的答案,不妨直接列出幾個選擇,將範圍縮小,這樣可以節省她思考的時間,減輕她的壓力。
比如約她吃飯的時候,不要問她吃什麼,直接問她吃火鍋還是牛排,她略加思索或者不用思索,就可以給你答案。因為選擇的範圍很小,不用費盡心思地去思考。
在心理學上,這種由於不一樣表達導致不一樣結果的現象,叫作“框架效應”,這則效應源於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很摳門的人掉進了河裡,好心人想救他,便在岸邊喊道:“把你的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
這樣的表達無疑會讓這位摳門的不舒服,畢竟他吝嗇習慣了,不喜歡把東西給別人,結果好心人換了一種表達:“我把手給你,你抓住我。”
他一聽立即抓住了,因為自己不用給予,不用承擔風險,只需要接受即可。
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的溝通和交流中,最關鍵的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具體如何去說。面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恰如其分地轉換表達方式,有時候可以達到超出期待的效果。
與此同時,以一種讓對方感到舒適的方式去溝通,更容易引起對方的信任和好感,在彰顯高情商的同時,達到交往中事半功倍的效果,豈不兩全其美。
只是,框架效應並未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人際交往時,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自始至終不明白,為什麼明明關係不錯,卻總是約不出來。
如果你明顯地感覺到女人對你有好感,很喜歡跟你聊天,而且很有信心讓兩人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那麼不妨在約她時,轉換一下表達方式。
不要直接問她是不是有空,直接跟她說:我在某天的某一時間的某個地點,等着你。
這樣她就不用思考自己是否要答應你,因為你都安排好了,她如果拒絕了,則是辜負了你的美意,由此會產生心理負擔。
這不是道德綁架,也不是故意給她施壓,而是迎合她的心理,幫助她提前做決定。你節省了她做決策的成本,又秉承着無比真誠的態度,只會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更有益處。
女人喜歡你,卻不肯跟你出去,除了她真的有事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不懂得約她的技巧和方法。
明白框架效應,並熟練應用於人際交往中,久而久之,你也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