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躺平”這一話題在熱搜榜上居高不下。而這一詞不單純是指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而是形容人面對外界壓力時不作出反應,甚至於不工作、不婚戀等一種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前些年,社會上有一些生活態度消極的年輕人,網絡上稱其為“喪文化”。而如今這類年輕人似乎更加絕望,繼而放棄了工作、社交,索性直接“躺平”來逃避生活中的困難。對此許多愛國人士表示憂慮,如果年輕一代不追求上進,我們的民族復興夢何時實現呢?
你“躺平”了嗎?
實際上,形成“躺平”這種社會風氣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看,① 隨着經濟發展的速度放緩,各個領域的機會逐漸變少,年輕人能從事的工作大多已經有了成熟經驗或是形成了固定模式,這抑制了年輕人追求有挑戰、多樣的生活天性。② 年輕人為了爭奪有限社會的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由於過度競爭,致使產生“內卷”,付出較多努力,但收穫卻很少。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輕鬆,一些“躺平”青年開始抱有這種心態。
從年輕人的角度上看,90後初入社會就面對着“高房價”、“高彩禮”等挑戰。為了能交上購房首付,有的年輕人不惜掏空了“六個錢包”,甚至於背上了幾十年的房貸。這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如果說對於一些月入過萬的年輕人還可以接受,那麼對於月薪三、五千的年輕人來說就是一件令人絕望的事。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選擇“躺平”。他們早早地看清了這個社會,不願意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來為炒高的房價買單。他們追求自由的、有價值的生活。
“躺平”原本是無奈之舉
在這些人眼中,“躺平”其實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但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躺平,社會上結婚意願就會進一步降低,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也會進一步加重;人們消費意願降低,市場經濟活力下降,甚至影響就業;國家創新力下降,影響經濟轉型等,對國家發展造成不利。
如果你選擇“躺平”,那麼你可能不會遇到工作、交際上的麻煩,但生活不會讓你一帆風順。“躺平”不可持續,人總得站起來面對生活。從另一視角來看,“躺平”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年輕人明知北京、上海房價高還要去前往謀生,面對996的工作環境仍保持認真的工作態度。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在此之上選擇正確的方向去努力,“有所為”地去創造價值,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也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更好的選擇。不懈努力,讓自己的人生際遇變得更好。
努力成就自己
最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都能邁向更好的自我,向幸福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