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外機構學了4年英語,期間換了六七位老師,最後一次,不僅老師要更換,連上課地點都要改了。
因為湊不上新班級的上課時間,最近杭州家長陳女士一直在為女兒挑選合適的英語培訓結構而奔走,結果挑了一個寒假,陷入了更深的焦慮。“幾乎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一套培訓體系,想插班就要從頭開始,而且不斷向家長傳遞一個觀點——現在才來自己的機構報名,太遲了。”更讓陳女士哭笑不得的是,現在不是她想不想讓孩子去上,而是機構會不會接收,“有的直說,插班還得看班級老師願不願意。”
課外英語報班的話題,杭州不少家長都有共鳴。
在家長圈,對於小學英語學習,流傳着一個說法:三年級上來就學句子,校外興趣班不上不行。
相比陳女士選擇一些英語機構,有的家長乾脆把外教請到小區,組織同齡段的小朋友一起開課,不過,煩惱同樣有。
4年內頻繁更換英語老師
想要換機構卻發現不容易
關於女兒的英語學習,陳女士一直比較上心,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就把女兒送到了家門口的培訓機構。
“老人接送比較方便,時間也湊得上,這一上就是4年。”如今,陳女士的女兒已經進入小學三年級。回想這4年,這個培訓班發生過很多事,“4年間,上課的老師,不完全統計,換了有六七個,幾乎每年都要換。最離譜的是去年夏天,年初剛換的老師,突然說不在這邊開課了,讓我們換班換老師。到了去年12月中,新的老師又通知這個班級因為上課人數不足,要停開,要求家長換上課時間。”
陳女士發現,提供的換課班級中,就有去年暑假說不在老地點開課的那位老師。
“家長們都知道,每個娃的課程都是提早排好的,12月份一個學期還沒結束,突然換課,就意味着孩子原本的安排要全部被打亂。頻繁更換老師,對孩子也是有很大影響。之前一直忍受,也就是圖機構在家門口接送方便,圖孩子上個培訓班不容易。”最後這一次,陳女士對機構多次調整的安排提出反對,但最終也只能退費結束,“教育是要講究連續性的,這真的不是光退費能解決的事。”
該怎麼幫女兒挑選一個合適的英語培訓機構,也成了這段時間,壓在陳女士心中的一塊大石頭。
“跟同事、朋友各種打聽,他們也推薦了一些機構,我都帶着孩子去看了。”但過程遠比陳女士想象的麻煩,“不同機構有自己的一套培訓體系,教材也不太一樣。想要插班,就要通過他們的測試。”
陳女士坦言,可能是因為教材不同,去了幾家機構,都建議女兒從零基礎開始上起,而且言語中也流露出,現在才報班太晚了的焦慮。“這就意味着過去4年,我們在原來這個機構白上了?這我也不太能接受。”陳女士提出能不能去更高階的班級先試試,“工作人員直言,能不能插班,還要看老師是否同意。”
這一趟趟跑下來,陳女士也忍不住感嘆——想要換個培訓班,也太難了。
陳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和共鳴
家長把外教請到小區上課
連活動室都要提前搶位
說起英語培訓,杭州家長王女士的兒子已經上初三,從小到大,也換過不少機構。
“一開始在一家比較有名的機構,外教配中教的形式,孩子願意張嘴說,口語提高得很快,我們也挺滿意的。”但因為市場變化,機構逐漸減少了線下場地,上課地點變得越來越遠,最後只能停掉了,“後來換了一家,進度太慢,一節課就教一個句式,果斷換了。現在這一家比較偏應試,報班也就圖個家長自我安慰,其實還是要靠回家背單詞、多閱讀。”
杭州媽媽張女士,也經歷過一次更換英語培訓班的情況。
“搬家前,女兒一直在小區鄰居推薦的一個小機構里上課,勝在穩定,而且老師是外教,上了兩年一次都沒有換過。”女兒一周上兩次外教英語課,日常需要家長在家裡輔助完成一些誦讀、拼寫的作業,“用的是香港的一套英語教材,也有機構自行加入的一些內容。雖然感覺進度不是很快,但兩年下來,女兒口語還是有進步。”
女兒上小學後,張女士全家搬到了另外一個區,再回到老地方上課不太方便,之後就走訪了解新家附近的多家英語機構。
“有的有外教,有的只有中教,感覺偏向程式化,所以沒有很打動我。”不過張女士還算幸運,有一次小區有新鄰居在群里組班,邀請外教來小區上課,女兒剛好搭上了“便車”。“三個孩子,兩個在外面機構上過,有點基礎,一個是家裡教過,勉強還能湊得上。”
現在,女兒每周在小區上兩次外教課,地點就放在了小區的活動室,外教老師會定點上門來輔導。“小區還有其他鄰居也是這麼操作的,有時候連活動室都要提前搶位置。”
張女士女兒在一家英語機構學習
平時學得開心一到考試卻不理想
家長感嘆英語培訓好“割裂”
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英語課外學習的一些教材,主要分為牛津閱讀樹、劍橋少兒英語、新概念英語、raz分級閱讀、phonics自然拼讀、國家地理兒童英語等幾大體系,適用年齡段不同,側重點也不太一樣,有的注重聽、說、讀、寫,適合準備參加國際英語考試的孩子;有的故事性強,孩子容易產生興趣,適合家庭親子閱讀;有的內容涵蓋多個領域,適合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知識面;還有的關注孩子掌握英語發音規則,打下語音基礎。
不同的機構,使用的教材並不一樣,比如有的機構還會綜合不同教材的優點,自編自己的教材。家長在挑選時,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和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教材體系,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更有效地學習英語。而更換機構時,確實也會遇到教材不“兼容”,孩子無法順利銜接的問題。
而家長們的訴求,也挺簡單,給孩子找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其實是想補一補校內的“短板”。
有家長說,學校一周就一兩節英語課,孩子學得懵懵懂懂的,做題目老是錯。“可能進度比較快,還是要課後再鞏固加強。”
“一二年級很簡單,三年級上來都有英文詩歌了,如果只跟着課本學,顯然太淺了。”有家長介紹,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英語班,就是希望孩子能提前學,“小學有時間提前學,初中就可以有更多時間放在數學和科學上了。”
還有家長直言,語文、數學等學科,自己還能教一教,但英語涉及到發音等問題,還是希望孩子從小能接觸比較正規的教學。“報班就想他每周能感受一下英語氛圍。”
不過,校外報備,也不是萬事大吉。
“主要是跟校內的書本有差距,一周上兩次,看他學得還挺開心的,結果考試成績並沒有那麼亮眼。”有家長說,尤其結構的一些教學體系跟校內不同,並不能指望提高校內的英語成績。
還有家長說,小區組團的外教是上門來教學的,但玩得太鬧了,每次上完收拾半天好累,“一節課實際的乾貨也沒多少。”
關於孩子的英語學習,你有什麼經歷和建議?不妨留言來說說。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