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理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的關係?| 良師成長指南

《教育家》“良師成長指南”欄目長期面向一線教師徵集專業成長方面遇到的困惑、問題,並從中選出代表性案例,由學校教師、教育專家等進行回答,分享有效經驗,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策。每周一期,每周日於“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學習強國號推出。投稿被選用者將獲贈《教育家》文創產品。文末附下期徵稿話題,歡迎投稿。


本期分享主題為:怎樣處理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的關係?

當前,教師除了需要完成教學任務以外,還得服從學校的安排,完成非教學性的“特別任務”。在實際工作中,領導安排的任務往往是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為了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有些老師往往需要去參加開會、投票的活動,不去領導不願意,去了課上不了。請問老師,如何平衡二者之間關係?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萬善鄉中心小學 宗老師

理性處理 自如應對
四川省雙流中學協和實驗學校 邱勝君 
近年來,“中小學教師非教學任務過多”“教學成為副業”“為教師減負”等話題在社會上引起熱議,教育部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或舉措,力圖為老師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自我成長空間與育人環境。除了大環境的調控,要處理好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的關係,教師自身的處理與應對也非常關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着手。
一、明確任務範疇,建立邊界感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育人,首要工作是教學,做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後輔導、談心交流等環節,是對教師職業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負責。對於教學任務和非教學任務的具體內容,教師要明晰地辨別與區分,切忌把所有工作混為一談,這樣才能為後續的規劃與安排做好鋪墊。
二、分清輕重緩急,找到方向感
將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區分清楚後,事項的主次也有了大致地呈現。當二者產生衝突或重疊時,教學任務理應是首先考慮,優先完成。同時,教師要根據事項的輕重緩急安排完成順序,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根據四象限法則,重要且緊急的任務要立馬完成,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要有計劃地實施,緊急但不重要的任務可以授權他人去做,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任務要學會拒絕。對於同屬教學任務的內容,教師還要結合課程要求、學生需求等實際情況進行先後安排。
三、合理分配時間,增強掌控感
對各項任務進行了取捨,確定好了完成順序,接下來,教師就要合理規劃和分配時間,在相應的時間段內完成相應任務,保證每項任務有序推進,順利落實。教師既要充分利用整塊的時間段,也要敏銳抓取和有效利用零散的時間,努力縮短進程,提高效率。一般說來,教學任務的完成時間比較固定,非教學任務的完成時間相對隨機。教師還要根據任務的性質與特點進行時間段的選擇,比如,活動、交流類任務更適宜安排在白天,設計、撰稿類任務更適宜安排在晚上等。另外,時間安排不是固化的,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需要靈活調整,還要盡量減少自我的拖延,避免他人的干擾。
四、善於溝通借力,提升幸福感
前行的道路上,我們都不是孤獨的個體,要學會積極地與身邊人溝通,善於借力。領導、同事、學生、家長、家人、朋友等,都是我們同行的夥伴,都可以成為我們有力的支持者與協作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無論是遇到困難、感到茫然無措時,還是分身乏術、苦於勞心時,都可以與他們傾訴、探討,贏得他們的理解,尋求他們的幫助,在溫暖的陪伴與強大的合力中不斷攻堅克難,一路柳暗花明。
我想,做到以上四點,方能處理好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之間的關係,自如地應對各種挑戰。願每一位老師都能遊刃有餘地在工作與生活中行走,有更多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做好該做的事,從而看見更美的風景,享受職業的快樂!
溝通,高效工作的“法寶”
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旦八初級中學 王琰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工作和生活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對於老師而言,在完成好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處理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事務,這就使得許多老師感到焦慮和困惑。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好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之間的關係呢?

一、區分教學任務與非教學任務

首先,在處理這兩種類型的任務之前,必須先明確它們之間存在什麼區別。通常情況下,“教學任務”指課程內容、家庭作業、考試等與正式課堂相關聯的事情;而“非教學任務”則指日常瑣事、社交活動、兼職工作等與正式課堂無直接關聯,但也需要完成且有時影響到正式課堂表現或狀態的事務。

二、制定明確的計劃

為了更好地處理好教學任務和非教學任務之間的關係,首先需要制定一個明確、詳細且合理的計劃。在日常工作中,建議老師抽出一定時間進行規劃和安排,並根據每個階段不同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在備課時間段內盡量不參加其他會議或處理非緊急事務;或者是在上課後留出專門時間用於回複電子郵件等。

三、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

對於不同性質和重要程度不同的工作或活動,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並給予不同比例的時間和精力。在安排時間時,可以採用優先級法則:把最緊急最重要的事項放在第一位;其次是重要但沒有那麼緊迫的;再次才是緊急但並不重要的;最後才是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

當然,在實踐中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導致原計劃被打亂,這時就需要做好適當調整以保證各項工作都能夠得到妥善處理。

四、同步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方便了我們進行日常辦公和管理。老師可以使用各類軟件、平台,收集自己設備記錄下來的數據信息(如:語音筆記、圖片記錄)並上傳至雲端存取,以便隨時調用,查看進度、更新狀態。

五、避免過多壓力

為了達成某些目標,人可能會產生很大壓力,但是過高期望反而會影響效率,造成焦慮,減慢進度。因此,我們在制定計劃時應注意把握好平衡點,不斷調整細節,以達到舒適穩定的狀態。

六、 管理好個人情緒

壓力往往由不穩定的心態引起,老師要保持積極樂觀態度;對待他人也盡量保持耐心友善。

七、 善於利用資源支撐

除了通過制定良好計劃和合理安排外,老師可以藉助校園資源以及他人力量降低自身壓力(如:請求行政部門協助、增加助手),也可以向領導彙報當前狀況,以獲得更多支持。

以上七點僅是解決問題過程中比較通用的方法,具體實施還需視情況而定。使用這些方法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順暢地交流意見並達成共識。

有備無患,讓工作更從容
四川省南江縣下兩鎮小學  吳靜

曾經有老師說:“如果每天只是教書,那該多麼幸福呀”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除了需要完成教學任務以外,還得服從學校安排,完成非教學性的“特別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還會耽誤上課。為此,我也苦惱過,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向領導說明情況

如果領導安排的任務與我的課發生衝突,我會向領導說明情況,如果申請得到批准,就嚴格按照承諾的時間完成任務;如果申請未得到批准,也要理解並接受領導的決策,並繼續尋求其他解決方法。有的學校會有一套機制應對突發情況。例如,設立ab崗,即當某位教師因為上課等原因無法完成非教學任務時,可以由另一位教師替代完成。

二、提前謀劃必做的事

當我剛跨入教師行列時,常常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總是被突如其來的任務弄得手忙腳亂。有一次,學校要進行一次教學檢查,由於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我不得不在檢查前的幾個晚上通宵達旦地整理資料,結果不僅身心疲憊,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後來,我開始嘗試提前規劃,做到未雨綢繆。比如每個學期開始之前,我都會列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包括每周的教學任務、備課內容等。慢慢地,我養成了提前規劃的習慣,現在每周開始前,我都會自覺安排好下一周自己要做的事情。老實說,自從用上提前規劃的方法,我就沒有熬夜整理過資料,而且因為提前安排好了教學任務,即使遇到突發事件需要處理時,我也能夠迅速調整計劃,不會耽誤課程。

三、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經常需要填寫各種表格、參加會議、處理學生事務等,如果做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那是相當痛苦的。因此,教師平時要多學習一些辦公技能,當處理一些填表問題時,就會輕鬆不少,提升工作效率自然不在話下。

另外,還要養成合理利用時間的習慣。上學期,我被選為學校一個重要課題項目的小組成員,需要多次參加會議,討論項目進展。然而,這些會議常常安排在我的上課時間,讓我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我不希望錯過項目的討論;另一方面,我更不能耽誤學生的課程。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改變策略。提前了解每周要討論的時間、內容,如果不需要我發言時,我就不去開會,等會議結束後,及時了解討論內容;需要我發言時,我就提前調好課,查找好相關資料,做好發言準備。同時,在等待開會的過程中,我會帶上一些不急但又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如批改學生作業、整理教學資料等,這樣,即使在等待開會,時間也不會白白地浪費。

下期徵稿話題

話題1:學科組缺乏凝聚力怎麼辦?
學科組本應該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遇到問題一起商量解決,大家齊心協力提升本學科的總體教學水平。現實情況卻是大家各干各的,教研會也流於形式。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很想向大家學習,但前輩們在我請教問題時都無動於衷。這讓我很難過,但我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如何看待這件事。
——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市萬源中學 葉老師
截稿日期:1月12日

話題2:教師該如何應對自身的心理問題?
近期,入職僅兩個月的青年教師,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痛心遺憾。教師在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是否關注過自己的心理健康?遇到難以承受的壓力時,有沒有想過求助?有什麼解決心理問題的小妙招嗎?
——新疆烏魯木齊第六十六中學 馬老師
截稿日期:1月19日

話題3:個別學生無法融入集體怎麼辦?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個別學生不能融入其中,要麼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裡靜默,要麼光聽着,不發表意見。在班級中,這部分學生雖然佔比不高,但是也需要得到老師們的關注,否則時間長了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他們可能會感到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抑鬱。老師們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嗎?
——河北寬城一中 鄧老師
截稿日期:1月26日

話題4:教師如何在培優與補差間找到平衡?
班級學生差距大,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快、愛學習,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慢且不愛學習。上課按照學習能力強的孩子的節奏,接受新知識速度慢的學生跟不上,就更不愛學習了;如果按照接受新知識速度慢的學生的節奏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就會來反映教學速度慢。那麼,教師如何在培優與補差間找到平衡呢?
——山東省海陽市第四中學 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