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家庭生活中有效的內部溝通

電視劇《大考》中的三個孩子讓人印象深刻,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父母進行着較量。


周博文,自己的父親周美仁從他記事開始,父親就一直在打遊戲,直到他高考,就沒有改變過,母親對此並不在意,反而很知足,所以,他要替母親抱不平,他要來管管這個懂事的父親。


田雯雯,父母因為沒有能力而把她留在老家,跟着奶奶長大,從小就被打上了“懂事”的印記,直到母親偷看了她的手機,憤怒憋屈的情緒一下子暴發。


吳家俊,每天面對虎媽,時刻伴其左右,讓他感覺不能呼吸,為了能參加藝考,費盡心思。


三個家庭不同的溝通方式,但結果似乎都不怎麼樣。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呢?

我們生活在這個日趨多元化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溝通問題。美國作者朱莉婭·T. 伍德的這本《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溝通》中,指出只要我們在溝通做一小小調整,就有機會改善人際交往中的溝通問題。


作者採用活潑互動的對方方式,針對各種溝通情境給出了解決方式,並且配以大量的自測練習和情景模擬,讀者可以進行自我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那麼,針對家庭生活中的溝通怎麼才能做到有效呢?

01提升人際溝通能力的指導


溝通能力強調適宜性,溝通的方式要根據場合和對象而定。不同情境中,溝通的目標也不一樣,可能是闡釋理念、安慰朋友、捍衛立志、職場加薪或是勸說他人,溝通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五個重要技巧幫助提升溝通能力:

培養多種溝通技巧;採取合適的溝通方式;採用雙重視角;監管溝通過程;注重溝通的道德性。

02有效表達情緒的指導原則


情緒是我們對內心情感的感受和解讀,它受到生理、觀念、語言、立場和社會經歷的影響,在我們的情感生活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情緒表達的指導,既能促進我們的個人成長,又能提升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質量。


有效表達情緒的六項指導原則:


原則一:確定你的情緒

對自己感受的複雜情緒進行分類,確定哪種情緒是自己的主要情緒,也就佔主導的情緒,這樣能夠向他人準確地傳送自己情緒的狀態。

原則二:選擇是否以及何時表達情緒

權衡表達情緒的不同方式,並從中選擇最有效的方式。四條原則幫助表達情緒:評估自己當下的狀態;決定向誰表達自己的情緒;選擇討論情緒的合適時間;選擇討論情緒的合適場所。


原則三:掌控自己的情緒

使用“我”語言描述我們對他人某種行為的感受時,對方更容易認真傾聽,對我們情緒表達做出善解人意的回應。


原則四:監控你的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就是自我溝通,進行情緒工作時的自我對話,可以通過自我對話說服自己感受或不感受,表達或不表達某些情緒。學會傾聽並監控自我對話,有助於管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意識到思維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原則五:採取理性—情緒療法

認知依賴於情緒,情緒依賴認知。我們對情緒的看法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思維與情緒之間可以採取理性的情緒療法,分為四步,監測情緒反應;確實事境找相同點;傾聽自我對話和想法;自我質疑挑戰非理性思維。


原則六:敏感地對他人的情緒做出反應

有效表達情緒只是有效溝通過程的一半,還需要在他人與你分享情緒時熟練地傾聽和回應。


03 家庭有效溝通的準則


每個家庭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解決方法也千差萬別,儘管家庭存在着多樣性,但絕大多數家庭的溝通還是可以遵循四項準則。

準則一:維持公平的家庭關係

將公平合理放在首位是維持健康家庭生活的重要準則之一。養家糊口的責任不應當全部或是主要落在某一個人身上,同樣,也不能讓某一個盡享家庭生活的大部分甜頭。


準則二:做好日常選擇,增進親密關係

留心充實家庭關係的日常機會,往往看似細微的選擇編織成了家庭的基本形態。


準則三:表達尊重與體諒

為了維持家庭的健康和睦,成員需要持續表達對家人的重視和尊敬。在與家人溝通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道德選擇。


準則四:不要為小事煩心

我們想要健康而活躍的家庭生活,就必須主動忽略在與家人一起時,無可避免地令人懊惱或沮喪的小事,省點精力,留着干大事。

這本書能讓我們認識到溝通的力量,學會管理情緒、應對衝突,有效參與人際互動,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懂得審視自己的溝通方式也是審視自己內心的過程,從而更自如地面對生活。

#打卡挑戰局##頭條創作挑戰賽##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電視劇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