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關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縱向幫扶武江區示範校建設“十名博士進一校”工程之博士進班級“思政第一課”,在龍歸中學、龍歸鎮中心小學同步啟幕。
韶關學院教育學部、韶關學院智能工程學院帶領20名博士團成員分別走進龍歸中學、龍歸鎮中心小學,開講《科技強國,點燃鄉鎮少年科技夢》。
博士們圍繞“厲害,我的國,科技強國取得偉大成就”“奮鬥,我的博士生涯,科研創新進行中”“努力,你的科技夢想,強國有我在當下”三個小專題,將科技強國的種子播撒進鄉鎮少年的心田,拉開高校智力資源助力鄉村教育、科技思政賦能“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序幕。
課程準備階段,智能工程學院博士團隊先後2次到訪龍歸中學、龍歸鎮中心小學,與各自駐班班級的班主任們圍坐在一起,了解班級學生的個人情況,探討精準育人舉措。
在交流中,鄉村教師表達了他們的現實困境:“有些孩子悶悶不樂,心裡總藏着很多小心事的樣子,我們也很擔心”,“有些孩子一放學就要幫家裡干農活,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學業成績總提不上來。”
博士們拿出隨身攜帶的備課本,將這些學情記在心上,融入到教學設計中。
龍歸中心小學六年級(6)班教室屏幕上展示着40年前龍歸鎮坳頭村的田埂小路、老式土磚教室。“這是 1985年的龍歸鎮坳頭村村小的照片,這些場景就是我真切的小學學習生活的環境,雖然很破敗,卻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土生土長的龍歸人陳名濤博士點開對比圖,當年的泥濘山路如今鋪滿光伏板,無人機在他曾放過牛的山坳里巡航。
作為從龍歸鎮村小走出的博士,陳名濤用自身艱苦求學、個人的成長、科研探索等經歷,向同學們勾勒出一條從田埂走向高等學府的真實路徑。
胡松喜博士將港珠澳大橋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比作“蜘蛛結網的韌性”,用 “滿格信號背後是科技衛兵守護”解讀 5g 技術,當屏幕展示中國經濟總量、製造業規模等數據時,後排學生不禁感嘆 “中國製造真厲害”。
同是農村出身的胡松喜還分享從村小到博士的成長軌跡,笑談“拆壞電錶導致家裡停電”“書包里裝豬草去上學”的童年,坦言實驗室屢次失敗的堅持以及他對於25年艱苦求學生涯的人生感悟,最後他在黑板寫下“少年強則國強”,寄語鄉村少年“你們的好奇心,就是探索科技星辰大海的船槳。”
文、圖|記者 歐陽志強 通訊員 尹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