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跟你玩了!”在學校期間,有些人有過被同學集體孤立的遭遇。這種孤立不打人、不罵人,只是不說話、不接觸,看似“小打小鬧”,傷害性不強,但其實,稍有不慎就可能演化為更嚴重的“校園欺凌”行為,成為影響青少年一生的夢魘。
學生在班級帶頭搞孤立
中學教師用停課懲治
近日,在廣東某所學校里,班裡有學生因為和同學鬧矛盾,便鼓動威脅其他同學不準一起玩,帶頭搞孤立。
老師獲悉後,堅定用停課來懲治:“在我的班,再出現一例試試看!”
從視頻中可看出,老師在講台上嚴厲聲明:“我再強調一遍啊,在咱們班,我看不得有任何人,帶着其他同學孤立別人,帶着其他同學不跟人家玩,還有威脅別人,這些都是絕對不行的啊。”
“你看到別人做不對的事情的時候,你也不要幫助他,你得及時地制止他。”“如果有同學告訴你,不準跟這個人玩,否則就把你怎麼怎麼樣,你來找我啊,我絕對嚴肅處理。我不管你是誰,你平常吵吵架、打打鬧鬧、小矛盾,(對這些)我從來沒停過一個人的課,但你要敢討厭誰就聯合班裡其他同學孤立誰,那絕對不行的啊。我今天話放在這裡,你今天但凡在5班,再出現任何一例,這樣的同學,你試試看。”
對此,許多人紛紛給老師點贊:“好老師給足學生安全感”“老師三觀正,學生才能三觀正”“老師真棒,這種行為對受霸凌的學生來說,真的很治癒”。
在社交平台上,有些人也分享起了自己以往不愉快的經歷,感嘆自己當時沒有遇到暖心老師的幫助;不過也有人認為,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靠停課來懲治霸凌,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不是只有動手打人才叫校園欺凌”
如今,校園欺凌現象愈發被人們重視。但哪些行為屬於校園欺凌?沒有打人、辱罵的“孤立”到底算不算欺凌?對此,綿陽法院法官指出,“不是只有動手打人才叫校園欺凌”。
圖源:全國少工委
記住,這些行為都是校園欺凌↓↓
1. 肢體欺凌:毆打、腳踢、掌摑、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體或者恐嚇威脅的行為。
2. 語言欺凌:以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綽號等方式侵犯人格尊嚴的行為。
3. 社交欺凌:惡意排斥、恐嚇、威脅、逼迫、孤立他人,影響他人參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
4. 網絡欺凌:通過網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誹謗他人、散布謠言或詆毀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
法官指出:“不欺凌,不懼欺凌,更不要無視欺凌”“不要覺得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無所謂,冷眼旁觀也會成為欺凌者的‘幫凶’。”
面對校園欺凌應該怎麼做?
預防校園欺凌,應做到“三不”:
不做受害者
1. 不攜帶較多的錢和手機等貴重物品,不公開顯露自己的財物。2. 前往廁所、樓道拐角或者學校附近巷子等校園欺凌多發地時,盡量結伴而行。3. 與同學友好相處,寬容、理性、平和解決矛盾,不採用過激方式。4. 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平時加強身體素質訓練,以便在危險的時刻保護自己。
不做欺凌者
故意毆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財物、故意非法傷害他人的行為有可能構成我國刑法中的尋釁滋事罪、強制侮辱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
1. 拒絕煽風點火,拒絕成為欺凌者的“幫凶”。2. 拒絕當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適當對被欺凌者表達同情和關心。3. 在能力範圍內施以援手,幫助被欺凌者。4. 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甚至報警。
如果你自己正在遭受校園欺凌,要牢記:
1. 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對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必要時採取正當防衛。
2. 受到欺凌後,不要沉默或報復,要把事情告訴父母和老師。
孩子被校園欺凌,家長應該這樣做:
1. 保持冷靜,與學校和老師溝通,必要時採取法律手段保護孩子權益。
2. 鼓勵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家長要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能力,這對校園欺凌的影響能產生緩衝作用。
發生校園欺凌,學校應該這樣做:
1. 日常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設立心理輔導機構,時刻關注學生們的動向,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家長。
2. 對於校園欺凌受害者,校方應立即組織醫療救助、心理干預、司法協助等;對校園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報其家長,給予嚴肅批評教育,在法律的範圍之內予以適當懲處。
“學生被孤立”不是小事
教師不“和稀泥”的態度很關鍵
“被孤立”從來就不是一件小事。
有專家指出,學生欺凌現象,從出現苗頭性問題到演變為欺凌事件,通常是有一個過程的。比如,班級有學生被孤立、被排擠就屬於苗頭性欺凌問題,這種苗頭如果不予以關注,不及時進行干預而任其發展,就有可能演變為學生欺凌事件。
同時,根據《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對於學生實施“惡意排斥、孤立他人,影響他人參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的行為,教職工發現應當及時制止;對於可能被孤立的學生,上述部門規章明確規定,“教職工應當關注因身體條件、家庭背景或者學習成績等可能處於弱勢或者特殊地位的學生,發現學生存在被孤立、排擠等情形的,應當及時干預。”
由此可見,對待“孤立”等苗頭性欺凌問題,教師第一時間站出來制止,並開展相關教育、承接活動,本是防治校園欺凌的應有之義。
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由於校園欺凌本身往往是背着老師、家長做的,“群體孤立”更是一種極具隱蔽性的精神暴力,其他人很難發現。即便老師發現了,“孤立”這種看似“不嚴重”的行為也很難得到重視。部分教師慣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策略,或是象徵性的口頭警告,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斬斷欺凌鏈條,反而可能讓集體孤立的主導者獲得變相鼓勵,讓旁觀者學會沉默服從。
因此,此次該廣東教師的“霸氣宣言”,本質上是將“群體孤立”從“灰色地帶”拽進陽光之下,除了規則警示外,更明確了自己的態度:“孤立他人”不是小事,對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都堅決“零容忍”。而這種絕不“和稀泥”的剛正態度,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正義品格的教育現場。
當然,個體教師的孤勇固然值得尊敬,但要建立起更普適的校園欺凌預防機制,還需要校方有更多措施,比如設立匿名舉報的綠色通道,開發反校園欺凌主題課程等,讓學生敢於發聲、老師和學校能儘早發現,把更多校園欺凌行為從苗頭處掐滅。
教育從不是真空中的理想實驗,只有教育者不迴避矛盾、立場堅定地明確是非,讓“三觀正”的老師教育出一群“三觀正”的學生,“群體孤立”這類精神暴力方能失去滋生的土壤。
來源:央視網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