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社會,許多人遇到挫折便會抱怨“命運不公”。
“如果當初怎樣怎樣,如果我家要是有錢......”
有人在幻想中沉溺,藉此來緩解壓力,有人怒斥“天意”來發泄心中不滿。
可總有些人,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號,他們出身寒微,退無可退;又或是
志存高遠,心裡有更美好的未來。
他們把自己生來的苦難化作力量,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寒門貴子”。
從職高生到MIT博士的逆襲之路
浙江舟山的周信靜,用11年時間完成了從職高生到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的蛻變。
初中畢業後在船廠打工的他,17歲時在油污斑駁的車間里頓悟:“扳手擰不出未來,代碼才能改變命運。”
白天搬運鋼材,夜晚在出租屋“啃食”計算機編程的書籍,2012年考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在大專實驗室,他用舊電腦搭建起第一個分布式系統,他的指導老師震驚於周信靜代碼的工整度:“這孩子對數據結構的理解,比本科生還透徹。”
在2015年專升本考試中,他以杭電計算機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入學,本科期間發表了3篇SCI的論文,其中關於數據庫索引優化的研究被國際頂會VLDB收錄。
2021年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時,他的簡歷讓招生官驚嘆:從職高到浙大碩士,再到騰訊數據庫內核研發,這個年輕人用十年時間完成了"教育躍遷三級跳"。
如今在麻省理工攻讀博士的周信靜,正與圖靈獎得主邁克爾.斯通布雷克合作攻克內存數據庫的難題。
他的實驗室牆上貼着泛黃的職高畢業證,時刻提醒自己:“起點低不可怕,怕的是失去攀爬的勇氣。”
從輟學少年到鄉村教育家
雷州半島的陳朝吉,8歲輟學後在海邊撿塑料瓶為生。
煤油燈下自學的他,14歲時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入重點高中。
班主任回憶道:“他的數學書翻爛了三本,草稿紙堆起來比人高。”
2006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後,他發明的“超級木材”技術震驚學界,這種新型材料強度是普通鋼材的3倍,成本卻降低了60%。
2021年,陳朝吉放棄美國百萬年薪的科研職位,回到雷州創辦“紅樹林書院”。
他帶着學生在海灘做生態實驗,用木材基太陽能蒸發器淡化海水,而這項技術已幫助3000名村民解決飲水難題。
“我要用知識把家鄉的鹽鹼地變成聚寶盆。”他在全國青少年科技論壇上展示的“木材電池”原型,讓與會專家讚歎:“這才是真正的‘產學研’結合。”
從工地搬磚到縣域經濟專家
雲南宣威的林萬東,19歲時還在工地的大太陽下面扛着砂石料。
當清華錄取通知書送達時,他正背着水泥板爬坡送料,汗水浸透的衣衫上印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勵志標語。
在清華經濟管理學院,他發起“鄉村振興數據實驗室”,用衛星遙感技術分析家鄉馬鈴薯種植效益,研究成果被寫入雲南省的“十四五”規劃。
2025年,林萬東婉拒麥肯錫的高薪offer,帶着團隊紮根到滇東北。
在會澤縣,他推廣的“智慧農業”模式讓馬鈴薯畝產提升巨大,帶動了將近2000戶農戶脫貧。
“每次回工地,工友們都說我變黑了,我就笑他們,我黑的是皮膚,亮的是眼睛”,他在清華校友會上展示的“鄉村振興熱力圖”,令在場企業家紛紛掃碼捐款。
從支教老師到政策制定者
貴州畢節的朱啟平,在2009年以全市文科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
大四時他發起了“岩口支教計劃”,帶着27名同學翻山越嶺,在懸崖邊搭建起了一所“雲端教室”。
2013年畢業時,他放棄省會重點中學的編製,回到畢節創辦“微光公益”。
十年間,他培養的2300名學生中,有187人考入了985高校,其中37人選擇回鄉任教。
2025年,朱啟平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在兩會上,他提交的《關於建立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機制的議案》獲得通過。
“每次家訪,看到孩子們在煤油燈下做題,我就想起自己當年用罐頭瓶做的檯燈”,
他在代表通道展示的"星空夜課"照片,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危房裡的北大少年
廣西河池的韋仁龍,1歲喪母,3歲失去父親,就連繼父也在自己13歲的時候因為意外而離世。
這個在危房裡獨自求生的少年,每天凌晨五點上山採摘野芭蕉,放學後沿公路撿塑料瓶,最困難的時候連續三天只能吃紅薯葉求生。
可他的課本永遠揣在懷裡,教室熄燈後,路燈下的身影成為校園裡的傳奇。
沒有錢,韋仁龍在同學夥伴們都去吃飯玩耍的時候,獨自在燈下看書。
他堅信老師說過的:“書本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2022年,韋仁龍以707分考入北大。
當校長舉着成績單衝進辦公室時,全校師生為他籌集的兩萬多元善款還未花完。
如今,這個從危房裡走出的少年正在未名湖畔攻讀環境科學,他說:“我想建所希望小學,讓山裡的孩子都能有書讀。”
騎手服下的法學夢
河南鄭州的高帥旗,26歲時在送餐路上收到了上海交大法學院錄取通知書。
這個曾在新疆服役的退役軍人,一邊照顧病重的父親,一邊備考研究生。
在成為外賣騎手後,他每天都要工作超過14小時,在睡前堅持複習1小時。
他說:“想都是困難,做才有答案。”
高帥旗的故事在網絡上刷屏後,他婉拒了所有的資助,繼續送外賣備戰法考。
而他的目標很簡單:“希望將來成為一名檢察官,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結語:
當“命運不公平”、“生活好辛苦”的論調甚囂塵上,這些真實案例給出有力反駁。
教育的進步,讓更多人有機會在任何年紀改寫命運,而他們的努力,又為社會注入向上的力量。
在這個階層流動加速的時代,寒門貴子的故事仍在繼續。
他們用雙手推開命運之門,他們的經歷也變成了一束留給後來人的光,這束光照亮的不僅是個人的未來,更是一個國家未來人才的希望。
信息來源:
百度百科:周信靜、陳朝吉、林萬東、朱啟平、韋仁龍、高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