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用ai寫期末評語,引發熱議。圖/ic photo
“怎麼能用ai寫評語?太不用心了吧?”據報道,提到老師用ai寫評語這個話題,一位三年級學生家長有些不解,感覺這樣的教育變了味。
給學生寫評語,每個學期末,都是老師要做的一件重要事。但在今年,媒體記者發現在老師中有了一個新的潮流:用ai寫評語。一搜索關鍵詞,各種教程、軟件都跳了出來。不少老師在網上發帖稱用ai寫評語只用10分鐘。
期末評語是老師對學生一學期學習態度等各方面表現進行的綜合評價。這份評價承擔著激勵學生的作用,也能讓家長增加對孩子學校生活的了解,加強家校溝通與合作。可見,這份來自老師的評價並非可有可無。
更何況,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而ai寫的評語,多為一些“萬金油式”評語,不是來自老師的深入觀察,沒有太多價值,這也是引起家長不滿的主要原因。
老師寫期末評語,本也是對教學工作的一次檢驗,能從中看出老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就像學生寫作業一樣,老師如果完全用ai寫評語,則與弄虛作假無異。
當然,用ai工具高效處理工作,已深入各行各業,讓老師完全不用ai幫忙,似乎也說不過去。學生數量多,老師寫期末評語,工作量確實較大,而要寫得用心,為每個孩子“量體裁衣”,也殊為不易。
所以,老師不妨將ai作為寫期末評語的輔助工具,對評語進行潤色修改,但主要內容仍需老師用心完成。這樣的期末評語才更有溫度,才能夠讓學生信服,進而起到勉勵作用。
教育不是工業,這也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有更多人文情懷。而避免工業化“流水線式”教育,還需從老師用心做起。
總之,像教育等一些需要更多人文關懷的領域,並非不能使用ai工具,但也不能讓ai越俎代庖。若完全用ai代勞,讓期末評語失去人情味,只有“ai味”,這樣的教育也難免會變味。
撰稿 / 戴先任(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