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淵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是教育。”2021年以來,武漢理工大學按照教育部《加快建設高質量鄉村教育體系推進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意見》要求,發揮多學科和優質教育資源優勢,聚力“三個共建”教育幫扶工作機制,探索高校幫扶基礎教育新路徑,助力陝西省石泉縣提升基礎教育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高等教育智慧和力量。

共建陶瓷藝術夢工坊
素質教育提高,校地共建陶瓷藝術夢工坊
2023年6月,武漢理工大學發揮材料學科優勢,在石泉縣重點高中—石泉中學建成具有鮮明陶瓷材料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特色的“陶瓷藝術夢工坊”。建成投入使用後,石泉中學高一、高二學生通過專業老師指導,親身體驗陶瓷藝術品製作的完整工藝,讓高校陶瓷知識和工藝美學實踐走進高中校園,將高校學科優勢與高中生素質教育實踐緊密結合。
“高中生學到了材料學科知識、體驗陶瓷文化、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文化創意能力,增強了學生審美和動手能力,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提升學生素質教育水平。”學校駐村第一書記劉小剛表示,今後,學校將持續投入幫扶資金和增強培訓力度,確保夢工坊運維和發揮素質教育作用。

簽訂《校地結對共建協議》
基礎教育提升,校地小學共建示範校
2023年3月,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與石泉縣中池鎮中心小學簽訂《校地結對共建協議》後,開啟校地攜手共建之路。武漢理工大學投入幫扶資金為中池鎮中心小學改造校舍,援建了風雨操場主席台和少先隊部活動室,升級了多媒體教室。雙方互派骨幹教師在課堂教學、德育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互幫聯學活動。
學校掛職石泉縣副縣長的趙志斌介紹,通過校地附小共建,建立“聯學互幫”機制,實現雙方教學資源共享,雙方教師定期互訪交流,建立了教師同備一堂課、學生同上一堂課的長效機制。2023年,中池鎮中心小學榮獲“安康市德育先進集體”,中心小學六二中隊被全國少工委評為“2023年度全國紅領巾中隊”。
“通過校地共建活動,不僅改善了中池鎮中心小學的校園環境和教學條件,同時還提升了雙方教師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拓寬了教學思路,加強了雙方學生的溝通交流。”趙志斌說。

送教到校
科普教育普及,校地共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除了校地小學,為了形成長效共建機制,不斷豐富完善共建內容,去年3月,武漢理工大學投入幫扶資金在石泉縣中池鎮中心小學建成鄉村振興實踐基地,讓校地師生吃住在中池鎮中心小學,開展在校園和田野實踐活動。
三年來,武漢理工大學先後有9個學院近150名師生進駐基地,開展科研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為石泉縣中小學生開展科普、美育、剪紙、臉譜、泥塑、非遺等實踐活動,中池鎮及周邊鄉鎮230人次中小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該項目為武漢理工大學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實踐載體,拓寬了校地幫扶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新路徑。”相關負責人解釋,依託校地共建的“鄉村振興課外實踐基地”為中池鎮及周邊鄉鎮中小學生提供系統的科普教育、非遺文化教育,豐富了中池鎮及周邊鄉鎮中小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科普知識,激發了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為校地雙方師生提供了課外實踐和交流學習平台,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校地師生開展校園和田野實踐活動
接下來,武漢理工大學將持續加大教育幫扶力度,擴大教育幫扶基礎教育的輻射範圍,立足石泉中學和中池鎮中心小學,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素質教育、科普教育和實踐教育持續提升,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全縣的效果。趙志斌透露,按照“地方所需,學校所能”的原則,學校未來將聚合更多科技、人才、智力、資金、校友資源等方面的投入,持續發力,探索高等教育助力基礎教育新模式、新內容、新路徑。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