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浦江創新論壇圍繞“開放的創新生態”展開多角度討論,包括提及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互促關係,呼籲“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學好科學:為科學傳播築牢專業基石——
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要有意識地教育引導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需要課堂內外齊發力。依託“社會大課堂”,從網絡公開課、科學研學活動到前往科普教育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參訪,項目式教學和跨學科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一步步成為現實。
在高等教育階段,可通過“拔尖計劃”“強基計劃”着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並從中選育專業功底紮實、對科普懷有強烈志趣的優秀學子。應努力積蓄科研報國的動力,厚植家國情懷;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激發科創熱情;提升科學傳播的效力,弘揚科學精神,使高校成為科技創新新銳的“人才庫”、科普後備人才的“蓄水池”。
科普作家葉永烈正是在北京大學化學系求學期間,參與《十萬個為什麼》的撰寫工作,出版了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並完成膾炙人口的中篇科學幻想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的書稿寫作。第五版、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撰工作,亦不乏一批在校大學生的積极參与。
寫好科學:為科學傳播豐富內容供給——
沒有高質量的科普內容,科學傳播就會成為“無米之炊”。要深化供給側改革,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
“上海大學生科普創作培訓班”至今已走過15個年頭,致力於挖掘培養對科普創作感興趣的大學生,幫助大家寫好科學的“功”與“法”,搭建從“學科學”到“寫科學”的橋樑。
在倡導科普內容分層分類的今天,既要鼓勵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寫好“元科普”,當科學知識的“詮釋者”,將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也要鼓勵、支持科普作家以及編輯、記者等勇於二次創作,做好科學知識的“搬運工”。
科普是科學家的責任。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科學家都曾寫過科普讀物,如法布爾的《昆蟲記》、愛因斯坦等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霍金的《時間簡史》。在國內,還有107位院士和71位專家集體撰寫和編著的《院士科普書系》等。這些科普讀物傳遞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家精神,影響、激勵了一代代年輕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分層分類”的另一層含義特指“下游”的輸出對象、輸出形式決定着“中游”的創作內容。新形勢下,應針對不同年齡段或職業受眾的知識結構和現實需求“量身打造”親子科普、幼兒科普、青少年科普以及農民科普、產業工人科普、白領科普、公務員科普等。
同時,根據科普的輸出形式“量體裁衣”,創編繪本畫冊、課程教案、視頻腳本或舞台劇本,設計挂圖海報、展具教具、趣味實驗或活動方案,讓科學知識真正活起來。
講好科學:為科學傳播探索多元輸出——
科普內容想要“聚粉”“吸睛”,就要善於以多樣化的呈現形式實現多元輸出,將“寫”下來的科學知識“講”出來,讓“活”起來的科學知識“火”起來。
在上海,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以“不刷題的吳姥姥”為網名,在多家自媒體平台硬核科普物理知識。目前,她的抖音賬號擁有500萬粉絲、B站吸粉160萬、新浪微博吸粉99萬、小紅書吸粉83萬。
社會團體在科學知識由“單向輸出”到“多維互動”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華東師範大學師生科普公益社團——科學明航會成立逾10年,社團會員長期從事科普創作,陸續出版《十萬個冷知識·神奇人體使用手冊》《細菌大秘密》《孩子愛問的十萬個為什麼》等科普圖書,發表科普文章200餘篇。
近年來,社團嘗試將創作成果轉化為科普課程和科技活動。從“我們身邊的鳥類精靈”“人類與病菌的軍備競賽”到“一葉一世界”“荒島求生”,累計向滬上愛心暑托班、社區學校輸送科普課程及活動近百節(次)。
事實上,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展演、科學脫口秀等多種新型傳播形式發展,互動性更強、體驗感更好、科學知識更具“黏性”的科普活動開發,還離不開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科學教育培訓機構、科技企業的群策群力。在科學傳播的多元輸出方面,需要打造“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有效機制。
在“學、寫、講”科學傳播全鏈路的打造過程中,各環節都應樹立“大科普”理念,秉持“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目標,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大家不僅了解科學知識,還能掌握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更能思考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
為此,有必要着力打通各環節的關鍵點,建立從“學”到“寫”、從“寫”到“講”的機制,確保“學、寫、講”的科學傳播鏈路暢通無阻。通過創新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提升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實增強科學傳播的實效,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保駕護航,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質賦能。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塗皘)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塗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