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奔波兒灞
在剛剛退卻的考研熱潮中鬆了一口氣的,除了百萬考生,還有一個人——徐濤。
要了解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考研政治名師,擁有784萬微博粉絲的熱門教育博主,他在網上留下的痕迹,能搜羅到的資料少之又少。
唯一出沒頻繁的地方是微博,在這裡,他每天至少花3小時編輯微博,回復私信,解答學生們的課業和情感問題。這還是被學生催着更新的結果。
考研的第一天,徐濤在微博說相信自己做的就好
事實上,他是有意與互聯網和教育領域以外的圈子保持距離的。
互聯網和短視頻的迅猛發展,確實給網紅老師的崛起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得以將自己的聲音以及教研成果傳播得更遠,被更多人看見。
但從業十餘年,徐濤至今仍在不停地提醒自己,當好一個老師,不要被互聯網過度異化。這個“異化”是指,以流量為導向去犧牲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他想做成的事情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輔導學生備戰考試的同時,分享自己有限的人生經歷中一些思考,一些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
此外,他不想出圈。
主見
2005年,在一年最熱的時節,徐濤坐着長途大巴車,歷經18個小時,從南昌到廣州去找工作。
從6月到11月,從廣州到深圳,他投出的簡歷全部打了水漂。天天被拒,成了他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裡經歷的最不陌生的事情。
當身邊的同學個個都有去處,工作,讀研,留學,接手家族企業。只有他拿着本畢業證,每天反覆質問為什麼只有自己沒有着落。
徐濤在蘇州大學門口
他的期望不高,只是想找一份跟自己本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對口的工作。
但就像他至今也沒想明白當時為什麼找不到工作,他也無法解釋自己對專業的執念來自哪,為什麼抱着這麼一個不講道理的想法硬撐了5個月還不放棄。
在徐濤過往的人生體驗中,“有很多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太多理性做支撐”。
中學時期,他可以因為喜歡港劇《創世紀》,就將第一志願的位置留給了他以為跟地產經紀相關其實並不太相關的土木工程專業。
《創世紀1:地產風雲》劇照
大學時期,因為喜歡Beyond,他開始組樂隊;又因為固執地喜歡粵語文化,畢業後想也沒多想,就直接去廣州找工作。
雖說是個謎團,但關於為什麼找不到工作,他依稀還是能找到一些線索。例如,他錯過了校招,因為天天只顧着玩樂隊、辦演出。
離譜的,感性的,無厘頭的,有性格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淺看徐濤翻出的那些往事,很難不產生類似強烈而鮮明的感受。但將這些看似散漫而不成章法的元素拼湊在一起,又會發現——
這是一段寫滿了“主見”的人生。
所謂的“主見”體現在,過往人生中的每一步要怎麼走、做什麼,其實都是他自己的想法。對於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他總是很敢於嘗試並進行一些“沒由來的堅持”。
在舞台上彈吉他的徐濤
就像高考志願,雖然主要是父母做的主,第一志願卻是屬於他的位置。
再例如,後來的他邊工作邊考研,讀完博就到體制內工作又辭職,每個時期都會聽到來自周遭的反對的聲音,可他沒有退縮過。
回到2005年11月,此時的徐濤依然找不到工作,準確來說,是找不到他想要的專業對口的通訊類崗位。
蹉跎到最後,他幾乎花光身上所有的積蓄,自覺實在堅持不下去,才終於決定接受南方航空投來的,一個仍舊與專業毫不相關的崗位。
例外
所有同齡人的社會時鐘都在正常運轉,只剩自己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裡原地搖擺了5個多月,雖然心情壓抑,但一切痛苦尚還在徐濤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在他的成長曆程中,這種被遺棄的體驗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他很熟悉這種感覺。從小到大,每次有什麼校園活動要舉辦,老師手上的花名冊總是能那麼準確地,遺漏掉他的名字。
15歲的徐濤
大二上學期,全班同學開始報考四六級,四五輪考試考到最後只剩下他一人,每次都只差個一兩分就可以過線。
“大家都能做得挺好挺順利的事情,在我這就成了一個例外。以至於後來任何意外發生在我身上,我都不會覺得太意外。”
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他,不要僥倖。
也告訴他,60分的及格線,只有60分左右的水平是不夠用的。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比別人更謹慎也更努力。
入職南航後,徐濤從事的是商務性質的工作,在周圍人看來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於他而言,卻意味着要徹底放棄自己投注了4年的專業學習。
不甘心的感覺很快又浮現,堅定了他考研的想法——重新換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並且願意一直從事的專業和職業。恰好這時,他對經濟學萌生了興趣。
“為什麼機票的價格要不停地浮動?”在倉控部門輪崗時,面對徐濤的提問,沒有人能答得上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他只好自己翻書,從經濟學中找答案。
徐濤在手機直播
第一年陪跑,第二年上岸,加上大四那次失敗的經歷,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考研,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但結果不壞。
就這樣,徐濤放棄了2年的工作經驗,開始了5年碩博連讀的學習生涯。
他的生活再一次成為同齡人中的一個例外,那種被遺棄的感覺,又成為他不得不面對的一種完全可感知的事實。
同學聚會上,無論他在不在場,總會有關於他的話題:“為什麼好好的班不上,又跑去讀書”“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到底要讀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這確實是社會上很流行的一種論調,拿一個學歷高但收入低的人,與一個學歷低但收入高甚至是大老闆的人相比較,然後推導出:讀書多也未必混得好。
關於這個問題,徐濤有自己的理解:“你不能拿兩個人去比,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並不只是讀書這一個因素。你應該拿自己跟自己比,就我這一個人而言,多讀書一定比沒讀書更好。”
在至今的工作當中,他仍然很感激當年讀博時所經歷過的學術訓練,讓他得以擁有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辯證的思維方式。
講課中的徐濤
但於他而言,“博士”也僅僅指代一種認知和思維。
博士畢業後的又一個五年,他從體制內辭職,比從南航辭職時遇到的阻力更大,他也曾聽見許多聲音對自己說:“你一個博士,當個培訓老師可惜了。”
只是這種可惜並不存在於他的認知中:“我不覺得成為博士,就意味着應該擁有某一種身份、位置或是待遇。”
他拒絕讓學歷成為自身的枷鎖。
答案
可以說,徐濤做出的每一個辭職的決定無關其它,始終是基於那份“沒由來的堅持”:找到一片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為更多人創造有實質性的幫助。
站上講台,是他的答案。也正是因為他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堅定地邁出每一步,才有了今日大眾所熟悉的,“考研政治徐濤”。
如何在一眾紛雜的聲音中確立自我的坐標?
實質上,徐濤曾經所經歷的問題,也是當下無數年輕人正在經歷的,只是他已觸摸到答案的輪廓,他們則依然在路上,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之書。
徐濤舉着《核心考案》和學生們合影
“考研政治徐濤”的微博下,每天總能湧入上千條私信,一屆又一屆的考研學子哪怕上了岸畢了業,也已習慣將此當成樹洞,述說自己的焦慮和煩惱。
徐濤常常會從中擇選出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細心地作回復。微博發布後,動輒過千的留言、上萬的點贊無不是在驗證,某些微妙的青年情緒其實是共通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老是有一種被世界拋下的感覺,同齡人可以在飯桌上說好聽的話,在重要的場合撐場面,我坐在那像個初中生一樣。”“我發現自己真的有很強的勝負欲,總想跟別人比,比優秀,比漂亮,比努力,可是有的時候就是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比我更優秀的人。”“怎樣才能不被別人說的話所左右?”“如何才能不羨慕別人的生活?”“每天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
從這些被分享的問題來看,備考期間,比起專業知識學習,於很多考生而言,對自我以及和他人關係的認識更是一門艱巨的學問。
徐濤微博分享了許多考生們的疑問
從小習慣了被父母或老師當作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對象,長大後的我們似乎也很難不以競爭和對比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有時一邊暗暗比較,一邊又自我厭棄這種行為,久而久之便迷失了方向感,茫然不知所蹤。
這或許也是以往任何一代年輕人都會經歷的,但徐濤很清楚地看見,儘管問題相似,這一代年輕人所面臨的挑戰卻有其特有的複雜性:範圍放大了,感受變深了。
在過去,年輕人或許只是跟隔壁班或者隔壁鄰居的孩子作比較,但現在只要一上網,全國的網友都可以是競爭壓力的來源;另一方面,許多隱秘而幽微的情感以往是不被表達的,現在也無不被剖析得形象而具體,讓人感受深刻。
在徐濤看來,人作為社會性動物,不可能不跟別人比,但不能事事都跟別人比。更重要的是提高個人的認知水平,更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將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
“多實踐,多思考。你會發現所有我自己找到的方向都是從實踐中得出的,什麼都不做,坐在原地想出來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願望,不叫方向。”
“實踐完了以後一定要思考,經歷過的事情只有加以回顧、審視,才能從中提煉出規律和真知,用以指導未來的人生。否則,它不過就是個故事。”
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很多問題未必在當下就能想得通透,看得長遠。
2019年,徐濤在微博教育現場
徐濤的成長經驗告訴他,想不明白的可以擱置,看不遠的可以暫時放下,先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手上當前可以做又力所能及的事。
就像當年大學畢業後,他得到了一份自己並不想要的工作,雖則抱着一種不停尋找的姿態留下了,可他卻也沒有打算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敷衍了事。
於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很多對事情的看法不斷被刷新,很多對未來的判斷也不斷被改變,讓他最終遇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窗口
所謂成長,其實是一段反覆與痛苦較量的旅程。
徐濤想起自己最初學吉他時,手指總會被鋼絲弦割開很多道口子,疼得他幾近想放棄。直到隨着練習頻率增高,手指開始結繭,痛苦也就過去了。
再次想放棄時,是他覺得自己越練習越難聽,不再像剛學會第一首歌時那樣開心和自豪。但依然堅持下來的他,吉他水平又快進了一大步。
徐濤彈吉他
後來琢磨這些事,徐濤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原來一件事情,讓人最感到痛苦、最想放棄的時候,往往也是其正在發生巨大進步的時候。
當初那個因為學吉他而痛苦的少年,那個想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卻找不到的青年,或許也想不到自己的人生走向會如此斑斕:高中理科,大學工科,因為對經濟學感興趣而深造,後來成為了考研政治名師,去年出了一本書叫《歷史的面孔》……
一直以來,他僅有的砝碼只是一些“沒由來的堅持”,以及持之以恆的努力。但因為人生的種種機緣巧合,他最終走上了講台,走到了今天。
即使是不參加考研或是本身對政治學科興趣乏乏的人,點開徐濤錄製的課程內容也能輕鬆地看進去,只見他可以從戀愛談到“必然和偶然的辯證統一”,從友誼談到“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可以用“包子”變着花樣舉例說明“剩餘價值的生產”。
徐濤在新書《歷史的面孔》宣發現場
曾經只是存在於課本上的生硬的知識點,總能被他用生動的故事編織在一起。
於他而言,幫助學生通過考試是一個重要目標,卻不是唯一目標。
“我覺得老師的作用是提供一個更真實、有趣的視角,讓學生重新審視並打開對某門學科的興趣。只要學生有了興趣,老師教不教都是其次。”
這是所有對他的成長影響深遠的老師一起給他上的一門課,因此當自己也成為一名教師,他希望自己同樣能向學生們分享一些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角度。
徐濤和學生們
雖則如今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已經小有所得,但徐濤偶爾也會思考,或許有一天自己會離開講台,離開教師這個工作崗位。
隨着00後接力90後成為考研大軍的主力,他已然能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代學生對老師和課程提出的要求跟是不完全一樣的。
過往他在教育行業中取得的一些成績,只能說明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很適合過往的學生,但是否仍然適合於未來的新一代的學生,卻是一個未知之數。
“只能說我在不斷努力了,到了某一天,不管怎麼努力也實在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以及時代的發展,我就會接受自己的平庸。但即便是如此,我仍然覺得也沒什麼,因為一輩子能做成一兩件事其實就不容易了。”
十餘年來站在講台上的經歷,讓徐濤感覺到一種真切的幸福。
徐濤收到學生們送的花
他很喜歡自己現在這份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比其它職業和崗位都多了更多窗口。
“年輕人的很多行為和話語,以及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等,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去觀察時代、觀察世界的窗口。”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一直做與年輕人的成長有關的事。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於受訪者,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 | 姜蘇仁
統籌 | 彭宇寬
排版 | 菲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