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紅網第八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月賽的湖南女子學院同學作品。
紅網時刻新聞11月29日訊(通訊員 文宇苗)近日,湖南女子學院文學院開設的校級選修課《新媒體評論寫作》順利結課。據悉,這門課程是文學院今年新增的校級選修課,主要面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
“傳統課堂以老師教學為重點,而這門選修課反着來”
《新媒體評論寫作》的理論部分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評論名篇的閱讀賞析,二是評論寫作的主要規範,三是表達的倫理底線,內容體系主要涉及評論的基本常識、行文技巧等。
結合理論學習,講授基本的寫作規範後,這門課程則以指導學生寫作實踐為重心,參與這門選修課的同學們說,“《新媒體評論寫作》,與傳統課堂以老師教學為重點不同,這門選修課反着來”。
學期第一堂課時,老師就告知學生自覺安排選擇並完成教學作業:課後自行完成視頻評論、文字評論、漫評,可以為獨著或合作。對於資料查找、社會調查、核查新聞事實、挖掘新聞內涵、確定觀點等內容,更是考驗學生的信息處理及思考分析能力。課後的線上實踐階段,老師鼓勵學生關注熱點進行寫作,對學生作品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修改。
新穎的思辨化課堂模式,相較於傳統授課更富有積極性。評論重要的在於“評”,只有“評”的準確、精彩,“論”才會有價值,才有可能出彩。在此基礎上,線下課堂不再以老師為中心,同學們是課堂的中心,老師是幫助者、引導者、推動者。老師在教授完理論知識後,要求同學對自己的評論作品進行反思,以及通過課堂同學間的靈活駁辯,不斷完善寫作的角度及主要觀點 。

湖南女子學院鄧紫璇同學的作品獲得廣泛傳播。
“旨在培養學生的六種基本能力”
《新媒體評論寫作》的授課老師王小楊積極推薦同學們向媒體投稿,比如紅辣椒評論欄目,學生的投稿作品也將在過稿後參與評論之星的選拔賽。他說,新聞評論寫作,實踐自然是首位,同學們應當結合當前的熱點話題,在思維訓練中提升分析能力,通過評論寫作的輸出,以倒逼知識的輸入,從而構建起健全的知識體系。
具體來說,據王小楊老師介紹,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六種基本能力:時事熱點的觀察力、理性思考的批判力、高效成文的寫作力、理論知識的轉化力、評論作品的鑒賞力、尊重他人的共情力。這些能力都是優秀的新聞評論員所必備的能力,歸結來說,也就是培養學生敏銳發現問題、深度分析問題,以及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評論至少也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或者路徑”。
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學習,湖南女子學院學生髮表評論作品人數從無到有。據統計,學生在紅網紅辣椒評論欄目上發表評論作品近四十篇,多篇作品成功晉級進入了紅網第八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的月賽。還有部分作品被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等國內主流媒體轉載。
小文在第一次在紅辣椒評論欄目發表了文章後,顯得比較激勵,她說:“看到發表的瞬間,我非常有成就感。雖然第一次寫的不是很好,但是看到自己作品的點擊量,有真心感到自己觀點原來可以傳播這麼廣。感覺自己的聲音離社會近了,有一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轉發推薦湖南女子學院同學的評論。
“不僅互動性強,針對性也強”
學院開設《新媒體評論課程》,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更多綜合素質高的全媒體新聞評論人才,為新聞評論界輸送更多的新鮮血液。
針對同學們剛寫評論,不知如何下筆成文,課程特別增加了評論名篇常析,如以李斯《諫逐客書》、王芸生《我們在割稻子》等經典作品為例,給同學們講解如何選題、立意。“模仿精品,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評論寫作的起點,也是寫作的動力源”。
選修這門課的鄧紫璇同學介紹,“課程對同學們具有針對性,具體體現在同學們加深了對新聞評論基本常識的了解程度,並熟悉了各類新聞評論的寫作方法及規範,掌握了批判性思維工具,及邏輯推理的常識技巧、原則,這提高我們寫作的綜合能力,是一門極其豐富且極有趣味的課程”。
英語專業小劉表示,這節評論選修課打開了她對“評論”認知的新世界大門,不僅對於“評論”有了新的認知,也提升了思考緯度。她還表示,新媒體評論作為一門選修課有點“屈才”,呼籲更多的同學們參與到“評論大軍”中,更加深入了解“新媒體評論”,切實提升寫作能力,培養理性思維能力。
還有同學表示,學習這門課程真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寫評論”這件事情,也在於寫“評論”的過程中,我們收穫了實實在在的作品成果。而這些,是我們從重視寫作表達的起點。
對於《新媒體評論寫作》的開設,湖南女子學院文學院非常重視。 文學院院長劉瓊教授認為,當前全媒體時代,給我們呈現的是碎片化、社交化、沉浸式傳播的信息環境,我們接觸信息或進行資料搜索大為便捷,但也在某種程度使我們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退化了,青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有待提高。開設這門課程,希望同學們能在寫作能力與理性思維上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