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鞏固“雙減”成效
原創 湯勇 湯勇曉語 2022-11-02 17:23 發表於四川
就在前幾天,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於有效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認為,雙減”改革得到全社會支持和認可,但“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雙減”政策,作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閃亮於寰宇蒼穹,磅礴於大江南北,帶來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深刻革命和深度改變。
一年多時間,經過各個方面的不懈努力,可喜的是,校外培訓市場“虛火”大幅下降,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內減負提質受到普遍歡迎,不僅為億萬少年兒童贏得了快樂成長的時光,全面發展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糾偏了被扭曲的教育邏輯,讓學習回歸學校主陣地,讓教育回到應有的本原和軌道,重塑了健康的教育生態與育人格局,讓我們看到並見證了“雙減”下的教育正日益走向美好。
在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的同時,要看到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難題還需破解,在非學科類培訓的監管上,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在校內提質增效上還存在差距。
而且雖然通過“雙減”一年多來的實踐,各界加深了對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和家長教育焦慮深層次原因的認識。從教育內部來講,主要是職普協調發展和中高考競爭性選拔;從教育外部來講,主要是就業競爭壓力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這些內外部問題層層傳導,導致學生學業壓力較大,引發家長教育焦慮。
百里之行半九十,千尺竿頭須再攀。這意味着推進“雙減”大政,在持續鞏固“雙減”成效的同時,下一步將全面深化系統綜合改革。
首先,推遲“普職分流”。中考決定着一部分學生上普通高中,一部分學生上職業學校,並且政策要求普職比要達到5:5。儘管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中職發展,但受傳統思想與觀念的影響,家長和學生首選仍是普通高中,又特別是在高考錄取率較高的情況下,家長和學生上普通高中的願望愈發強烈。
為此,中考成為最典型的選拔性考試。為了不被淘汰,便有了為分數而拼而戰,為分數而重複訓練,為分數而不惜一切代價參與各種補習。儘管有“雙減”,但是家長的焦慮沒有減,甚至有可能有增無減,這就有了學科類培訓的隱形變異,由“地面”轉為“地下”,由“大眾”轉為“高檔”,由“普惠”轉為“定製”,既增加家庭負擔,又帶來一系列潛在的社會問題和系統性風險。
如果改革高中招生方式,把普職分流推遲到高中階段進行,一方面能有效緩解競爭壓力,有助於五育並舉,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個性彰顯。另一方面能紓解家長過度焦慮情緒,讓“雙減”成為家長的一種自發、自覺與自願。同時給每個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人的智力發展有早有遲,有可能在初中被分流的“差生”,說不定上了高中還有逆襲的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到高中階段,心智更為成熟,發展路徑更為明晰,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知和較為理性的判斷,這個時候自然分流,便心甘情願,水到渠成。
其次,取消高中等級制。教育部去年已發布新規,不允許各大高中設立重點班和普通班,教育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對學生做區別對待。為了深化“雙減”,在此基礎上,應該明文取消省示範高中、重點高中、超級高中之類的學校等級劃分。正因為高中學校有不同的等級,家長讓孩子上示範高中、重點高中心切,為了“拔得頭籌”,在不盡的焦慮中只能把對孩子的增壓增負作為獲勝法寶與實現路徑。
對於面對教育均衡發展、公平發展的今天,這種等級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並已成為制約“雙減”縱深推進的障礙。在取消高中等級制的同時,必須調整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的相應的資源配置方式。
再次,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一是探究和深化中高考命題改革和招生入學改革,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通過評價體系破除教育一味拼分數、拼時間、拼身體、拼刷題的純應試屬性。二是建立更為科學、豐富的學業成績評價機制,把學習效果簡單化為分數,這極易引發家長的焦慮,助長大量學科輔導機構的野蠻滋長,變定量評價為定性評價,單一評價為多維評價,簡單評價為增值評價,結果評價為過程評價,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以評價的變革根治教育的功利化、短視化。三是改進與完善教師評價辦法,教師評價內容要突出直面“雙減”的針對性,由過去一味對成績、升學率的評價,轉向為注重作業設計、布置、批改及反饋能力的評價,課堂教學藝術與教學效益的評價,課後服務內容與方式的評價,家校協同育人的態度與水平的評價,教師師德師風與日常品行的評價。
同時,加大常態化督導督查力度。將“雙減”納入教育督導“一號工程”,壓緊壓實屬地管理責任,確保監管落深落細;將隱形變異培訓問題納入社會綜合治理範疇,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嚴懲重罰違規行為;進一步規範非學科類培訓的管理,採取價格監測、資金監管、現場監督等一系列舉措,督促其堅持公益屬性,避免過度逐利。
除此之外,還應不遺余力為教師減負。“雙減”在為學生和家庭減負的同時,教師無疑成了最大的讓度者、兜底者和責任承擔者。教師負擔不減,難有全面落地的“雙減”。因此應盡最大努力督促地方和部門進一步落實減負清單,盡量減少非教學任務對教師的折騰,對教育教學的干擾,同時兌現和落實好教師彈性上班制,盡量減少教師全天候工作與必須要面對的生活壓力與現實的矛盾和衝突。
只有推進全面改革不動搖,綜合施治不鬆手,才能破解諸多問題與難題,有效鞏固“雙減”的成果,培養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