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翻看資訊的時候,看到了一位小學生家長的苦惱:
“孩子目前是小學四年級,每天能夠堅持閱讀一小時,但是作文質量還是不高,語句不通順、好詞好句少,抓不住重點。甚至最近一次考試的作文,直接給寫跑題了。”
怪不得,這位家長會因此而發愁苦惱,甚至在網上發帖求助了。
然而看到這位家長的“慘痛經歷”,我卻很想掩面而笑。
因為學習語文和寫作,通過堅持閱讀和日積月累當然是捷徑。但如果孩子在平時只是為了完成這一小時的閱讀量,心思根本就沒有撲在書上,有效閱讀時間不多的話,那也很難在人文感知、字詞語篇和思考理解方面,有所積累和收穫。
而且這位家長對於四年級孩子的作文要求,確實是太高了。
一般來說,對於小學生作文:
一二年級主要是培養看圖寫話的興趣,只要能夠在仔細閱讀題意和觀察人物漫畫的基礎上,流暢表達出自己對想象中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就算是一篇高分小練筆。
而對於三四年級開始正式學習寫小作文的孩子,主要是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留心環境和體驗生活的興趣。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要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根據老師和教材的要求,正確書寫標點符號,靈活運用積累素材和名言警句,能夠不拘形式地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新鮮有趣的趣事見聞就可以。
沒必要非要以“語句通順、好詞好句、重點突出”來嚴格要求孩子。
這位家長教育孩子的核心,還是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感受和理解上。
至於五六年級的孩子,確實應該通過日常閱讀來積累素材和佳句,並且學會簡單地紀實、想象、實踐作文,並且能夠根據表達需要,語句通順和書寫規範,還要做到情感真實、內容具體和重點突出。
所以說,這位家長對孩子的作文要求不是不對,而是有些超前,提前把五六年級孩子的作文規範,照搬到了自己家四年級孩子的身上,然後因此而惱羞成怒。
這麼教育孩子,當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拖沓和叛逆等親子問題了。
再說了,這家長光知道自己家孩子每天在看書,可你知道孩子平時看什麼書、喜歡看什麼書嗎?
如果是漫畫、探險和獵奇方面的書,顯然有益於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但又無助於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而如果孩子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大量閱讀一些有關歷史、科普和常識類的書籍,肯定對寫作水平的提高很有限。
所以我建議父母們,應該多推薦一些文學色彩濃厚的書籍,讓孩子來閱讀。
比如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魯迅的《朝花夕拾》,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等等。當然沈石溪、楊紅櫻還有孩子們喜歡的一些校園小說,孩子們適當閱讀也是挺好的。
都能從情感認知、思維拓展和思考理解方面,顯著提升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
事實上,現在每一所小學的老師,都會在每學期和寒暑假,給學生家長列出來一個琳琅滿目的必讀書單。
我想對於孩子的讀書學習,大多數家長都是舉雙手贊成的,正因為如此,在不少小學生的家裡,童書漫畫和故事小說,甚至能夠滿滿當當地擺上幾個書架。
可是,當一些孩子在家長的督促逼迫下,每周讀完一兩本書,每個月讀完十幾本書,每年讀完上百本書,他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就能夠得到顯而易見的提升嗎?
當然不可能。
讀書,哪怕是小學生讀書,並不只是用眼睛讀完一遍,看懂了意思,清楚了情節,就算是閱讀了。
事實上引導孩子讀書,最重要的還是興趣、理解和感受。
很多家長只知道按照老師的要求,督促和逼迫孩子讀書,卻從來不去和孩子溝通書籍內容和人文背景,孩子只是像完成家庭作業或運動指標一樣,枯燥而機械地讀書,不需要思考、變通和表達。
那麼這樣的讀書,自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讀書。
所以我建議各位小學生的家長,在引導孩子讀書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在條件允許的範疇下,多給孩子一些有趣和課外的選擇:
不要總是強迫和限制孩子讀書的數量和書目,只要孩子喜歡讀的書,內容健康、價值觀積極,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多讀多看,而不是把孩子的閱歷和見識局限在老師分配下來的書單上。
與此同時,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聊天,講一講自己喜歡讀的書和情節,還有自己以前讀書的感受與體驗。
這樣的親子溝通和讀書交流,對於孩子提升閱讀效果和寫作水平,肯定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別讓孩子把讀書當成任務和負擔,而是要讓他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和美好。
如此一來,孩子的作文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