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有一所“麻雀學校”——睡仙橋小學。在這所只有35名學生和5名老師的學校,大自然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山林田地就是教育資源。
“鄉村學校要有鄉村學校的樣子,不能盲目跟着城市學校跑,要發揮規模小、地處鄉村的優勢。”9月26日,記者來到董家河睡仙橋小學,身為校長同時兼任教師的金芳同志在談及學校教育時滿眼是光。她介紹,因為學生少,平均每班不到10人的小小班教學,老師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更能夠因材施教。
金芳老師自2000年9月走上講台後,一直堅守在山村小學一線,至今已從教22年。這期間,她勤勤懇懇,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所帶班級的成績都非常優異,每學年都被評為優秀班級。在金芳老師的課堂上,一直倡導教學融入“學、講、做”元素,與生活、勞動、遊戲相結合,讓課堂變得好玩、有趣。在課下,她經常帶着學生參加戶外活動,接觸大自然。為了開拓孩子們的眼界,金芳老師經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主動擔任留守學生的“陪伴父母”角色,帶着孩子們走出校門,參觀博物館,調研村子歷史、到田野山間採風、種菜,放風箏。閱讀和運動也一樣不落下,除體育課外,金芳要求並認真監督學生們每天運動一個小時,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進步。
在談及從業初心時,金芳告訴記者:“有人也問過我,學校生源規模急劇減少,留守兒童教育難,師資力量又不夠,你為什麼不走?在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教師不管在哪裡,乾的都是一種良心活。”在睡仙橋小學面臨師資緊缺的情況下,金芳主不但沒有動搖離開的念頭,甚至主動承擔起了教學點校長的職務。
“許多農村父母選擇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從小缺少關愛,我就想能不能把學校、班級建設得像家一樣溫暖,使成長中缺失親情的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金芳說。回憶起班裡的一個女孩的家境,金芳的眼眶微微濕潤。這位小女孩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父親殘疾但也堅持外出掙錢,環境讓她的性格很內向,不願意和同學交流。在一次走訪中,看到小小的女孩在一貧如洗的家裡,還在堅持趴在一張破小的凳子上寫作業,這一幕讓金芳久久不能平靜,並決定要更加關心、愛護這群留守兒童。後來,金芳經常找她交心談話,鼓勵她,課外時間讓同學們陪她一起做遊戲,慢慢地帶着她融入到集體中。往後每年的教師節,金芳老師都會受到這位女孩的卡片,上面寫着“老師,謝謝您像媽媽一樣愛着我!”
“簡樸的付出就是‘傳業受道解惑’的職業操守。”金芳說:“我代表的只是無數個普通鄉村教師的縮影,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大家用平凡的言行、平凡的舉動,捻起一支粉筆、站上三尺講台、做到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紮根基層、奉獻鄉村,只為了山花更加爛漫!”
記者:王京玲 趙震江 金宏輝
通訊員:葉楠
編輯:沙亞榮
製片人:王龍 梁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