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趙強
體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不久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訂草案)》明確規定,將體育科目納入初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並於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體育正式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成為定局。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將高中體育成績納入學業水平考試,86.7%的受訪家長表示支持,71.9%的受訪家長認為能有效提高家校對學生運動的重視。科學評分標準如何制定、是否會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如何保證考試公平性是受訪家長關注的三大問題。
無論是以法律形式固定的制度性安排,還是在廣大家長們的普遍認知中,體育確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不過,體育被重視的背後,卻有着不大令人高興得起來的現實:那就是青少年學生體質的健康水平着實堪憂。
數據顯示,2021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優良率僅為33%。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成了社會普遍關注、家長尤為關心的重要問題,也很容易凝聚起重視體育的共識。將體育成績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應當是重視體育共識下的“成果”之一。
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測試結果之所以那麼難看,很大程度上是過去輕體育重文化考試造成的。雖然家長們都知道這種趨勢不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但在應試的激烈競爭氛圍里,幾乎不可能會有家長支持孩子將更多的時間讓渡於體育鍛煉,而因此在文化課上落後於別人家的孩子。
現在將體育成績納入學業水平考試範圍,顯著提升了體育學科的地位,也有益於將家長從該不該放手讓孩子多一點體育鍛煉的“囚徒困境”中解脫出來,從而讓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從“共識”變成“現實”。
然而,任何科目一旦落入考試的範疇,都難免要掉入“應試思維”的窠臼。科學評分標準如何制定、是否會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如何保證考試公平性?受訪家長關注的三大問題,其實再度說明,家長們在乎的結果,仍然是分數。
學校教育中的體育,不是體育競賽,而是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最不便以分數加以量化。甚至都不必在意結果,而是要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過程,關注體育科目設置能否達到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健康水平的目標。
如果只關注分數和結果,體育就很可能異化成“高考競賽”的一個新的項目與環節,不僅註定會增加學生學業負擔,還可能是買櫝還珠,甚至會出現飲鴆止渴的局面。譬如,不少家長熱衷於給孩子報體育校外培訓班,給孩子買體育考試“神器”“神葯”。這種臨時抱佛腳的速成心態,與通過體育教育增強學生體質的初衷背道而馳,給孩子們帶來可能不是健康,而是更深的傷害。
顯而易見,體育正式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但應試心態與應試思維卻要摒棄。這不能單憑家長的個體理性與覺悟,而是要在制度設計上加以規避與限制。誠如相關專家所言,如果只是把體育放到會考考試科目里去,而沒有一個恰當的評價體系,就容易讓體育科目帶有功利性,脫離增強學生體質的初衷。
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很關鍵,這個關鍵問題是家長們焦慮與關心的,也決定了體育納入學業水平考試這項改革措施成功與否。期待有關部門能夠縝密研究,拿出妥善的辦法措施,讓改革不偏航,圓滿實現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改革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