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什麼時候知網上面刊登的文獻已經強大到吊打Nature、Science這樣的雜誌,全世界各大科研機構都爭相投稿的時候,高考就可以取消英語了。
等什麼時候進課題組之前導師前幾句話不問你“英語水平怎麼樣”的時候,高考就可以取消英語了。
等什麼時候大家投稿之前在斟酌這個詞用什麼比較文藝而不是這個地方應該用is還是are的時候高考就可以取消英語了。
等什麼時候大家投稿的都是中文期刊的時候高考就可以取消英語了。
等什麼時候大學英語不是必修了高考就可以取消英語了。
就在科研領域,英語已經不可替代了,所有的東西都建立在一個龐大的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英語文獻,之前是拉丁語(其實世界各國語言都有,因為那時候的科研圈子最多就是國家級的),然後就是英語獨大。這個轉變花了上百年,主要的原因是英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很大,在那一段時間裡英國自己產出的內容就可以吊打之前所有外文文獻了(當然還有使用拉丁語的國家的衰落,那個時候的科研還是小範圍的科學家自嗨而不是現在的世界範圍的狂歡),這也促進了工業革命的成功,隨後帶來的是更多的文獻和專利,也就是說,隨着工業革命、大殖民時代的來臨和全球化的進展,英國自己的自嗨轉變成為了世界跟着英國一起嗨。
然後美國繼承了英國的輝煌,繼續在一眾領域上對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吊打,尤其是基礎學科。
現在基礎學科的奠基石已經被放下,剩下的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石上的,而這個基石是英文的,怎麼改?除非能推翻這些真理,但這些真理已經不能被推翻,只能被延伸了(比如經典物理學是相對論在低速時的體現,相對論的出現並沒有推翻經典物理學,只是延伸了一下。)
中國能跟西方打的領域,全部都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了,比如農學這樣的,這也迎合了中國的發展戰略,但是這些實踐性學科難道不是建立在基礎學科上的嗎?還是免不了要用英語來寫。
英語已經變成了科研工具,而不是一門語言了,而上大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搞科研,一個最基礎的科研工具都搞不會,還想考進好大學?而高考就是劃分好大學和差大學的一個方式。
學好數學,你可以處理數據;學好語文,你可以寫好中文文獻,跟別人更好的交流;學好理科/文科可以為你未來的研究打下基礎;學好英語,可以讓你更好的讀懂人類科研成果結晶,你跟我說在科研路上剩下的幾門比英語更重要?要我說,第一個被踢出去的也應該是語文,畢竟大部分文科和極大部分理工科都不是圍繞着語文展開的,就算對語文沒有深入理解也可以讀懂中文文獻和撰寫中文文獻,在國內的語言環境已經足夠提供漢語言教育了。
別跟我說可以考日語德語啥的,確實可以,就算你考了,上了大學還是要學大英的,沒得跑。
再說了,英語佔領科研領域的結果就是英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研成果的轉化已經十分高效,科研和日常生活已經息息相關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steam很多遊戲下面還有人寫“我們需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