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棟按:《易》本卜筮,且是官名。《禮記·祭義》說:“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鄭玄註:“易,官名,《周禮》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夢之占。”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說:“《易》,謂卜、筮之書也。《周禮》卜有‘三兆’,筮有‘三易’,此言《易》而不言‘兆’,下言‘抱龜’而不言‘蓍’,皆互相備也。易抱龜南面,此‘易’謂卜、筮之官也。”
《易》為筮書通名,本是一種巫術,乃古代卜者、筮官、巫師之所為!《周禮·春官·宗伯》說:“大卜(按:卜筮官之長)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亦即是說,易,占卜者也,是筮書皆得稱《易》。
漢·班固《漢志·六藝略·易》說:“《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
有中國黑格爾之稱的南宋大儒朱熹曾反覆地說:“《易》本為卜筮而作……且如《易》之作,本只是為卜筮……《易》本卜筮之書……八卦之畫,本為占筮……《易》所以難讀者,蓋《易》本是卜筮之書,今卻要就卜筮中推出講學之道,故成兩節功夫。《易》乃是卜筮之書,古者則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許多話說……《易》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誡,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六十六·卜筮》)
李鏡池《周易探源》說:“從卦、爻辭中筮占貞問等字,可以證明《易》是卜、筮之書:由卜、筮而成,為卜、筮而作。”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說:“《易》本卜筮之書,為鬼神術數之學。”
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易經》八卦為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兩兩相重為六十四卦,叫別卦,每卦六爻。六爻卦才具占筮功能。那麼,這個六爻卦是怎麼演算來的呢?
以今本《易·繫辭傳》筮法操作與《左傳》《國語》所記筮事互相參看,是三變得一爻,十八變得六爻為一卦。
《易·繫辭傳》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具體演算成卦方法如下:
用《易經》演算,占筮者用55根蓍草,實用49根,餘下6根不用,以此標明六爻之數。從中取出1根蓍草,剩下的48根任意分為兩份,每一份分別以4根為一組逐次扣除。由於兩份餘數相加不是8就是4,故這一演算過程後可得到44或40中的某一數字,這是一變。再重複兩次上述分為兩份、以4為單位逐次扣除,減掉餘數的過程,所剩為36、32、28或24中的某一數字(這是三變了)。以4除之,則得9、8、7或6中的某一數字。至此三變得一爻(如下圖),十八變得六爻,是一重卦(六爻卦)。即“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即七、八、九、六。七指少陽之爻,八指少陰之爻,九指老陽之爻,六指老陰之爻。亦名四象之爻。然而
《易傳》作者則以儒家的倫理觀和道家、陰陽家的天道觀——天、地、人三才之道,闡釋發揮、附會推演《易經》六爻之說。如
《繫辭傳上》說:“六爻之動,三極(按:天地人)之道也。”
《繫辭傳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古今治《易》者,皆從其說。殊不知,或非如此!
據目前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青銅器和竹簡帛書等,最初卦畫並非用偶數之陰爻‘- -’和奇數之陽爻‘—’構成,而是用七、八、九、六(四象)等四個數字組成。將這種數的圖形畫簡稱為數字卦,或稱筮卦。在數字卦畫中七、九為奇數,六、八為偶數,乃古代卜者、筮官、巫師之所為,即在舉行卜卦、筮法時用來表示奇、偶數的符號。在出土的這些卦畫中,既有六爻卦畫,還有四爻、五爻卦畫,難道真要把四時、五行、六氣都要附會上去嗎?
可謂:一人有一人的六爻解說,各家有各家的一卦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