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哼”“哞哞哞”“咩咩咩”……1月7日清晨,陽高縣下深井鄉新殿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豬牛羊的叫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整個村莊籠罩在靜謐而美好的氛圍中。
一戶一圈豬、一戶一群羊、一戶一窩禽、一戶一院樹……近年來,新殿村以家庭為陣地,引導脫貧戶盤活庭院閑置空地,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養殖基地”,因地制宜探索“庭院經濟”模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幫扶,讓“方寸地”變“增收園”,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活力、添動能。
“豬司令”“拱”出致富路
“9個、10個、11個了……”1月7日凌晨2點許,新殿村村民薛潤玉守在下崽的母豬旁,看着一個個濕乎乎的小肉球,高興得合不攏嘴,“這頭寶貝母豬真厲害呀,今年兩窩產下25個小豬崽。”
“規模養豬怕的是生病,盼的是市場行情。俺養豬賠過,也掙過,但最終還是掙了。”當日上午,一輛大卡車停靠在薛潤玉院外,前來收購她家的大肉豬。
薛潤玉一邊看秤一邊高興地和山西晚報記者聊,2023年冬季,生豬生病加上市場價格低,她一槽豬賠了2萬多元。正準備清圈不養了,一天,村裡報賬員告訴她,她家的庭院經濟獎補款打到銀行卡上了。“自己在院里養豬,政府還給獎補款?”她不太相信,去銀行一查,真打上錢了。幾乎在同一天,鄉幹部聽說她家的生豬生了病,從縣畜牧部門請來獸醫,手把手指導她用藥。政府大力支持發展庭院經濟,她養豬的積極性又高漲了。“目前圈裡有7頭母豬、100多頭待出售的大肉豬,加上2024年以來豬價比較穩,庭院養豬這條路俺算走對了!”薛潤玉信心滿滿地說。
養殖“喜羊羊”日子“喜洋洋”
從薛潤玉家出來,沐浴着冬日的暖陽,山西晚報記者走進王志生家。偌大的圐圙里,羊兒閑適地吃着乾草飼料。“這會兒庭院里養着90隻羊,最多的時候能上120隻。全是自繁自養,一隻母羊一年最少產3隻羔,都留下了。”望着眼前一隻只膘肥體壯的羊兒,王志生的妻子滿臉笑容。
“現在養羊不再是以前的傳統方式了,要科學育羊,給羊提供優質的草料。飼料這塊俺不愁,有政府替俺操心哩!”王志生感慨道,每年大秋作物收穫後,鄉村兩級積極動員農戶、合作社及時開展玉米秸稈黃貯,確保秸稈養分不流失,庭院養殖飼料充足。
房前屋後變身“增收園”
“冬季剪枝,一要留永久枝,二要留臨時枝。樹木只有通風透光好,才能保證結大果、結好果。你記得了哇?”“記得哩。之前縣農業農村局派來果樹專家教的技術,俺怕忘記,一字一句都記到本本上了!”太陽快落山時,山西晚報記者走進陳清果家的庭院,夫妻二人正專心致志為果樹剪枝。“這棵李樹得好好培育,2024年這棵樹結的李子賣回700元。”陳清果像撫育幼兒一樣,精心修剪着每一根枝條。“村裡提倡發展庭院經濟,俺就在房前屋後開墾閑置地。現在種了42棵杏樹,15棵蘋果樹,10棵李樹、西梅、櫻桃,一年下來,收入非常可觀。”陳清果如數家珍地說。
“新殿村發展庭院經濟只是陽高縣庭院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陽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陽高縣在鄉村振興中,積極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後空閑地發展特色庭院經濟,打造精品田園和美麗庭院,在‘院景’變‘錢景’的同時,還美化了人居環境。”
山西晚報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孫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