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SEEYOGA
我今天閱讀和學習題目是:
學習《易經》對我們有什麼用?
很多人覺得《易經》好像只有占筮一種用途。其實非也。馬克思曾說:“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種:哲學、科學、勞動實踐、宗教信仰。”而用孔子的話說,《易經》有四種運用之道:學習哲理、指導行動、運用器物、卜筮預測。《易經》的偉大就在於它在這四大領域都登峰造極。
一、學習哲理:《易經》64卦、384爻中蘊藏着極其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本字典,只要對號入座,所有人生課題都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指導行動:《易經》的卦辭爻辭不僅對人生事象做出了描述,而且還有針對性地給出了處事之法、應變之策、化解之道,學完《易經》的人絕不會成為書獃子。
三、運用器物:《易經》中不僅蘊藏着抽象的精神性的東西,還有很多具體形象的規律,它可以激發我們藝術創作、工具發明、科技探索的靈感。
四、卜筮預測:追根溯源,《易經》是本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向《易經》這位無所不知的萬能老師求教。卜筮在“二諸葛、趙半仙”的手中是騙人的把戲,但在智者手中則是幫助我們透視人生、優化行為的良師益友。
學《易經》可分五類人
讀《易經》的好處太多了,三百六十行,或三千六百行的人都可以從中汲取精髓。不過,學完之後的人可以分為五類:
一、淺嘗輒止者
大多數人學《易經》是淺嘗輒止。他們並不想皓首窮經,只要了解其基本原理,可以時不時用其占筮,就達到目的了。
二、半懂不懂者
耐心不夠,看了一些書就用小半桶水逛盪,給人算卦、看八字、測風水、起名字……以此為業,或持一家之說而坐井觀天。
三、深入泥潭者
讀書認真,好追根溯源,但學得越深入越感到糊塗。矛盾很多,解又解不開,放又放不下,騎虎難下,抓狂又擰巴。
四、易界老好人
博覽群書,記憶超群,且大肚能容,最後得出一個“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結論。他們類似於學術界的老好人,知道很多,但創見少。
五、精通易理者
有師從,得其真傳,或悟性高,自學成才。這樣的人品德高尚、處事周全、言談有理、行為有節、制物精密,遇事時不需靠卜筮幫忙拿主意,這就是所謂的“善易者不卜”。
使用《易經》的三個步驟
大多數人都屬於上面的第一類,只想獲得一個認識事物的獨特視角——卜筮。此時,學習的“性價比”最重要。如何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易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易經》的核心知識有三類:64卦、384爻、4096種卦變,其用途如下:
第一步,了解當下:64卦是有關人生的64個專題,只要搖得一卦,就可以從《易經》中找到你所需的專題,獲知自己當前處於什麼境況中。
第二步,指導行為:知道了現況,該怎麼做呢?64卦中的384爻描述了384種處境,《易經》分別提供了最佳對策,由此你知道了應該怎麼做。
第三步,預測未來:64卦中的每一卦都可以變出64卦,結果共有4096種卦象轉變,代表事情在未來的4096種變化。你得到的卦一定是其中的一種,因此你知道了未來是什麼樣。
本文屬於我個人學習和理解並分享的過程,由於知識和見識有限,如有不妥和錯誤之處,請易友們提出寶貴建議,我們一路同行。
點贊是您對我分享內容的贊同,每一次的閱讀是您新的收穫,分享是您對我分享內容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