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喊着自由貿易,暗地裡壁壘越來越多,美國對中國車企出殺招?

文 春公子

果然,美國還是動手了,之前華為手機和其他業務一直不能進入美國市場,如今中國車企也被排除在市場之外了。

新能源汽車時代開啟後,中國車企開始在全球市場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發展勢頭。在國內市場,日韓車企已經被中國車企打的找不到邊了。

在海外市場,以比亞迪、吉利為代表的中國車企也是一路高歌。中國車企的崛起,不僅衝擊了日韓車企,現在連美國人也坐不住了。

美國作為傳統汽車製造強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一度領先全球。如特斯拉(Tesla)、通用汽車(GM)、福特(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的母公司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雖然在電動車領域有所布局,但面對中國車企的迅猛發展也感到壓力。

現在的美國,早已不是二戰後工業實力如日中天的美國了。嘴上雖然還喊着“自由貿易”,但實際上北美市場或明或暗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

正如馬斯克此前所說,中國車企如果能夠克服貿易壁壘的挑戰,那麼它們幾乎可以擊敗世界上大多數其他的汽車公司。


中國車企為什麼想進入美國市場呢?因為美國汽車市場巨大!2023 年美國汽車市場大約是中國的 71%,同時在稅費並不高的情況下,美國的新車平均售價遠高於中國。

“中國電車”可以秒殺“美電國車”,因為中國電車產業鏈目前是全球最發達的,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做夢都想買到國內的車。

但是美國並不希望對中國車企開放國內市場。前不久特朗普不就說了嗎?如果重返白宮,他將對美國以外生產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經表示,美國,我們是進不去的,並提到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關稅問題,通過本土化生產來降低關稅問題;二是政治風險,要考慮出口國是否具有強勢的本地汽車品牌。



今天有媒體放出消息,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想要進入美國市場,需繳納27.5%的關稅,而且在美國也有特斯拉等諸多強力競爭對手,還有可能遭遇美國政府所謂的安全風險調查。如華為公司之前不就被美國政府以產品存在“網絡安全”為借口,從而進行打壓嗎?

事實上,美國財政部公布新的電動車稅收抵免條件:美國電動車補貼規定,要獲得價值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車企需滿足兩個前提,一是電動車型必須是在北美組裝,另外價格方面,美國要求電動廂式貨車、皮卡和SUV的製造商建議零售價上限為8萬美元,其他電動車輛的製造商建議零售價上限為5.5萬美元。

雖然美國汽車市場夠大,但國內的車企也並不是非得死磕美國市場。2023年1月-4月的中國汽車出口量前十國家清單已指明方向: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英國、泰國、西班牙、阿聯酋和菲律賓。華為任正非先生就說過,西方不亮東邊亮嗎。



美國搞出了IRA法案專門針對中國企業,《通脹削減法案》中包含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措施主要針對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特別是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這意味着,非美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可能無法享受同樣的激勵措施,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處於不利地位。

可美國的企業卻可以自由地到全球去攻城掠地。所以還是那句話,美國不衰敗,世界談何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