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一個月汽車業經歷什麼?到崗率不足一半,49%收入降低!


“陰性基本清零。”在飛靈汽車工程師社群中,有不少工程師反映近期部門基本人手緊張,一家新造車企業人士更是表示整個部門只剩下了2個人在堅持上班。“天選打工人。”其自嘲說。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的運轉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不僅僅是這兩家企業,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中,不少車企都遭遇了疫情帶來的衝擊波。


以垂直供應鏈為特色的比亞迪,在這兩年的零部件短缺情況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其模式也受到推崇。但是在近期,比亞迪執行副總裁廉玉波在深圳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2022中小企業工商論壇上說,這幾天由於不少工人感染新冠,嚴重影響了生產,比亞迪每天生產的汽車要減少2000—3000輛。


而在12月初,另一家北方的自主品牌某車企在放開之後,由於當地城市感染率較高,當時員工中1/4發燒感染請假,1/4發燒退燒了已經復工,1/4感染了癥狀輕微堅持上班,1/4還未感染。而從車企整體來看,在當地的開工率在60%。而另一份在網上流傳的來自調研公司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因病未到崗的工人大概佔比為50%。目前暫不清楚這家公司的恢復情況。



由於各個公司目前都處於疫情的衝擊波下,整個產業鏈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不管是供應鏈還是消費者需求的信心肯定都有一個恢復的過程。所以我認為明年上半年在供需兩端的壓力都會比較大,但需求的壓力肯定會更大一些。”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近期在與明鏡pro交流時判斷,2023年的新能源市場,在上半年的挑戰會“非常大”。


那麼,目前汽車行業受到的衝擊究竟有多大,產業鏈是否還在平穩地運行,對於2023年汽車行業中的從業者又是如何判斷的?汽車工程師社區飛靈汽車在近期做了一次線上調查,在超過1000個有效樣本中,全景式地展現了目前汽車行業在疫情放開初期所遭受到衝擊力度,同時也部分呈現了從業人員的心態變化。


此次調查數據來自整車企業(佔比43%),零部件企業(佔比48%)以及汽車銷售服務行業(佔比8%)。顯示,目前汽車行業中陽後康復的人群比例為32%,而正處於感染期中的比例為33%,由此已經陽了的比例為65%。而目前沒有感染的比例為35%,這部分人目前作為“天選打工人”是企業運營的主力。“找人辦事都找不到,不少人都陽或者還在康復中。”有一家合資車企的內部員工表示。



在不少公司中,由於感染率短時間暴增,員工的到崗率非常低。飛靈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到崗率在100%的公司佔比僅有3%,而到崗率在50%—90%的企業佔比為36%,到崗率低於50%的比例最大,達到了48%。此外,有11%的人表示其所在的單位到崗率已經在10%以下,運轉難度非常大。由此也帶來了企業經營上的波動,一些企業受到嚴重的衝擊,但個別企業在零部件風波中反而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調查數據顯示,僅有8%的從業人士表示,其所在單位生產經營沒有受到衝擊。43%的受調查者認為公司受到了衝擊,但衝擊帶來的經營下降幅度在20%以內,而有38%的受調查者表示公司受損嚴重,下降幅度超過了30%。另外,約8%的受調查者表示,公司受損嚴重目前幾乎癱瘓了。由於公司經營受到了衝擊,這也帶來了員工的收入上的波動。在這次調研中,不少從業者表示自己收入也處于波動中。


其中,受損幅度在15%以內的佔比為31,而影響較大受損幅度在30%以內的約為18%。沒有影響,目前正常的佔比最高,為46%。意外的是,有3%左右的受調查者表示其今年收入不僅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還增加了。這使得不少人羨慕嫉妒,也有猜測這些從業者所屬的公司。“是不是芯片或者電池的?”有人猜測。


今年汽車行業因為疫情導致的“城市靜默”和封閉式管理,多次陷入供應鏈斷裂邊緣,而此次放開之後,短期的衝擊更加巨大。在闡述對目前供應鏈情況的時候,有從業者表示目前供應鏈基本沒有處於正常之中,認為供應鏈嚴重衝擊或者處於癱瘓狀態下的受調查人數佔比為9%,而認為受到較大衝擊但表示仍在運行的為90%。另外,還有1%的受調查者表示其所在單位並未受到影響,有序地運行。



在遭受這種衝擊之下,不少車企對明年的市場還是表達了擔憂。“我們希望二季度5月份能夠逐步地恢復回來,這是我們初步的判斷。”李斌說。


在調查中,15%的人士認為目前的疫情看起來是一波接着一波,需要做好長期的準備,而李斌一樣認為明年下半年會有起色的佔比為39%。另外,44%的受調查人士認為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還處於恢復之中,需要看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來判斷,特別是應該關注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信心恢復情況。“明年上半年在供需兩端的壓力都會比較大,但需求的壓力肯定會更大一些。”李斌說。


“單品件可以相互調配,每個產品都是有備用供應商,只要提前做好再庫,就可以調整貨源。感冒又不是癱瘓,行為人有能力站起來去上班

,不上班喝西北風嗎?目前影響銷量最大因素是經濟低迷,老百姓賺錢少了,誰還會執着於買車呢。”有飛靈汽車工程師對此表示。


持續三年的疫情對汽車行業造成了較大的衝擊,而與此同時整個行業又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兩個問題的夾雜下,整個汽車生態和格局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消費端來看,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價值衡量、喜愛判斷都有與之前不同的巨大差異。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加之最近的衝擊波,不少從業中對行業的判斷都有了變化。



就企業內部來看,在此次調研中有13%的人士認為企業在今年遭遇了多重衝擊,轉型不力也持續虧損,認為企業未來生存機會渺茫。而40%的人士認為,所在企業遭遇了巨大挑戰,企業也處於虧損之中,但是一直在努力尋找方向,認為可以通過努力完成轉型。30%的人士表示今年基本和去年持平,雖然經營上不咸不淡,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算是不錯了。還有15%的人士表示企業今年“紅紅火火”。


而由此也產生對2023年不同的兩極化的看法。8%—10%的人士對明年持負面態度,認為企業活不下去了,行業前景悲觀。而持有積極和中性態度的人士佔比分別是32%和55%。積極態度的人認為在經歷了短期衝擊之後,2023年汽車業將進入一個更好的未來。那麼,你對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判斷是什麼,歡迎留言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