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生
來源:鳴金網
神車的嘴,大都是騙人的鬼。
靠講故事撈錢的車企,連死亡都靜悄悄!
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永遠不缺故事,更少不了事故。
“下周回國賈躍亭,一分不少許家印”,這兩大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佬,都被擋在了當下最火爆的賽道上躊躇不前。
兩個月拿到華爾街4.5億美元造車錢後,賈躍亭後腳就改口:2022年量產交車的計劃黃了,還需要更多的錢,明年能不能交車待定。兩年前就差臨門一腳的量產,造了8年的車,還是連個影子都沒有。
同賈老闆總有善良的美國投資人眷顧不同,許家印的恆大汽車就快撐不住了,10月底剛實現交付100輛的計劃,恆馳總裁劉永灼“大賣已成定局”的宣言還未遠去,恆大天津工廠就傳來噩耗,已啟動60%的裁員,明年一季度10000輛的交付計劃也成了空中樓閣。
但更慘的,卻是一家自稱與德系三大豪門BBA齊名的車企,居然淪落到在短視頻平台上揮淚大甩賣,將汽車賣出1.5折白菜價,卻依然無人問津的地步。
這家有着百年歷史的名門望族,就是寶沃汽車,燒光國企50億後,距離被推入ICU只差一步,如今還在做最後的掙扎。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寶沃的死,一點都不冤。
二
昔日豪華車霸主BBA都已江河日下,硬吹出來的“百年德企”,卻還做着春秋大夢。
寶沃汽車的確師出德國血統,成立於百年前的90年代初,德國寶沃以過硬的品質和口碑,在上世紀50年代,成功躋身德國三大車企之列,年銷曾高達100萬輛,僅次於寶馬和奔馳,更是佔據德國60%的出口份額,無愧於神車之名。
1961年爆發的一場財務危機,卻要了寶沃的命。
出人意料的是,2015年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國企北汽福田出手,砸下500萬歐元,令這家德國車企時隔54年後再次復活。
從此,手握德國寶沃的牌子,福田走上了一條多數人都熟悉的“不尋常路”。
1、強蹭BBA,極力突出自己“百年德企”、同奔馳寶馬平起平坐的身份,生怕有人不知道。
福田深諳國人幾十年來對德系車企的青睞,寶沃一上來就用足了招牌,“百年寶沃”只是口頭語,“德國工業4.0”的宣傳也成了常規操作。
硬給自己加戲,自稱同寶馬、奔馳、奧迪是同門四兄弟,強行搞出一個“德系四強BBBA”概念,似乎這樣才能配得上德系豪車的身份。
為了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德味”,寶沃投重金將總部搬到了德國,更投入25億在斯圖加特成立研發中心。
一連串的高端操作下,寶沃汽車的名氣在國內名聲大噪,品牌價值水漲船高。
2、合資的價格,豪車的品味,寶沃的差異化戰略一炮而紅。
2016年4月,寶沃首款中型車BX7上市,定價16.98-30.28萬元,有誠意也有保留了向高端進發的野心,令不少車主大喜過望。
這款豪車一上市就備受關注,大批人對這家“德國車企”慕名而來,初期月銷穩定在5000台,最高銷量超過6000台,年銷量更是達到了4萬輛,可謂相當成功。
只可惜寶沃的高光時刻僅止步於此,福田並沒有真的將寶沃當成親兒子,再加上本身經營不善,德系豪車的帽子還沒有戴穩就急於收割,很快就敗光了這家百年車企的名聲。
三
兩度賣身的寶沃,終究逃不過淪為棄子的命運。
那些奔着德系豪門而來的車主們,開心了不到半年時間,就被寶沃拉胯的質量問題給逼瘋了,售後的不作為,讓海量的投訴湧向了寶沃,發動機異響、變速箱漏油、電路故障,寶沃的身上幾乎找不到一處沒出問題的零件。
甚至有車主反映稱,開了不到一萬公里,就加了1萬多的油,簡直燒油如喝水,同“加油站之友”的納智捷有的一拼。
於是乎,寶沃的風光還不到半年,銷量就出現斷崖式下滑,2018年累計銷量僅有3.2萬輛,直接腰斬。
同年12月,神州優車宣布以41.09億收購寶沃,福田汽車持股降至33%,寶沃正式進入了瑞幸老闆陸正耀的故事節奏。
懂得接地氣、跟潮流打法的陸老闆,打好了左手造車、右手租車,直接打通汽車產業閉環的算盤,早早就開啟了互聯網賣車。
果然不愧是“第一大忽悠”,操作手法讓福田都直呼內行。
2019年10月,神州請來了“廢柴愛迪生”手工耿和雷佳音在抖音賣車,1個半小時就拿下1623輛的訂單,創下國內年度車廠直播賣車的新記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寶沃推出的一款洗腦廣告,名為“寶沃好貴”,在央視前主持人郎永淳和草根網紅於虎的一頓“好、貴”的尬吹下,寶沃終於將自己玩到了絕路……
在陸老闆的操刀下,寶沃2019年銷量4.49萬輛,大幅增長超40%。
不過這也成了寶沃最後的輝煌,報道稱寶沃在2019年就已全面停產,市面上的車都是庫存,眼見車市火爆,前不久還有經銷商放風低價甩賣寶沃,售價只有指導價的5-6折。
背後是寶沃連200萬都拿不出來,面對上百家債主的催債,寶沃賬上已經空空如也,正如當初收購回來一樣,就剩一張空殼。
今年4月8日深夜,北汽福田發布公告稱:北京寶沃因財務枯竭,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決定申請破產清算,已向法院提交申請,公司為此虧損53億。
一代德系四強,就這樣從神話淪為了笑話。
四
汽車不好做,豪車則更難!
恆大汽車燒了快500億,才艱難量產了100輛車,迄今還徘徊在懸崖邊上。
更不用說曾頂着“台灣第一車企”名號的裕隆納智捷,起售價曾高達39.8萬,卻因為離譜的超高油耗淪為了“加油站之友”。
還有拜登、賽麟等一眾涼透的新能源車企,死狀不盡相同,卻都少不了一個關鍵死因:沒有核心技術,甚至沒有技術,連起碼的質量都沒有保障,當產品和高端定位嚴重錯位,崩盤只是早晚的事!
當時代拋棄你的時候,真的連招呼都不會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