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多部門發布全年最大規模暑期文旅補貼行動,自7月1日至9月30日,全省共設4000萬元“夏季清涼補貼”,並配合上山、下海、入館、悅文四大主題推廣,全島開啟“寵客”模式。從海外宣傳到在地體驗,從補貼機制到深耕文化,海南正以高質量文旅供給,為暑期市場注入持久動力。

近日,遊客在海南省三亞市大東海海域乘坐遊艇體驗海上項目。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走出去”“引進來”雙向發力

6月27日,海南以“清涼一夏 海南度假”為主題亮相2025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吸引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機構與業界人士駐足交流。作為唯一的熱帶展團,海南展館精心設計互動體驗區,以沉浸式布展形式呈現熱帶雨林的探險魅力、海洋度假的動感體驗、文化場館的智慧消暑,展現“熱帶海島+生態文明+文化厚度”的獨特魅力,向四海傳遞“一年四季均可赴海南”的信號。展館設置互動體驗區,帶領觀眾在線體驗衝浪、沙灘瑜伽,或在虛擬雨林下“打卡”相關館藏展,展品涵蓋海岸、山林、文化和公共服務等板塊。
連日來,海南各級文旅部門積極走出國門,在東南亞、東北亞、歐洲等重點客源地區開展系列交流推介活動。6月12日至19日,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赴新加坡開展海南瓊劇文化周、海南美食文化推廣周以及旅遊交流座談等系列活動,通過瓊劇展演、美食文化推廣、旅遊合作座談等形式,全面展示海南旅遊和文化魅力,深化海南與新加坡兩地人文交流與旅遊合作。6月19日,在西班牙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以“陽光海南·度假天堂”為主題,海南通過精心設計的沉浸式體驗和社交場景,向西班牙乃至歐洲的旅遊業界和公眾展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獨特魅力,並成功促成了多項旅遊合作意向。
通過境外旅遊展、跨國文化節、高校合作計劃等形式,多語種、多渠道地傳播海南故事,持續提升“海南清涼度假目的地”在國際市場的辨識度和美譽度。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國際處負責人說,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從展示產品到傳播理念,海南正以“文化+旅遊+科技”的方式,不斷強化“清涼海島”的辨識度與吸引力,構建具有全球視野的旅遊傳播體系,向世界展示兼具生態、人文與開放精神的中國海島形象。

暑期海島遊玩法多元

這個夏天,海南各市、縣精心推出多種文旅活動和產品組合,讓夏季避暑旅遊煥發新意。萬寧依託日月灣、神州半島等海灣資源,布局衝浪、潛水、摩托艇等熱門項目,輔以沙灘集市、樂高展演、親子活動,打造“一灣一品”濱海旅遊名片。三亞、保亭、瓊中等地也同步上線雨林研學、民族文化節、康養度假營等活動,滿足親子、研學、家庭多元需求。
據各大ota平台數據顯示,6月至今,三亞、海口的酒店、景區預訂量同比上升60%以上。暑期檔中,“畢業經濟”成為亮點,各地圍繞畢業群體推出門票減免、專屬演出、伴手禮包等,激發畢業生個性化出遊熱情。海南還因地制宜推出“旅閱融合”新場景。在萬寧石梅灣的鳳凰九里書屋,畢業生邊旅居邊閱讀,讓書與海交匯成獨特記憶;在海口騎樓老街的咖啡館,文旅青年享受閱讀與城市文化的雙重熏陶;在三亞蜈支洲島,畢業生暢玩水世界、享用地道美食,留下獨屬青春的海島回憶。
年輕遊客對旅遊的理解正在發生深刻轉變,他們更加關注個性化、體驗式、文化感的產品內容。海南文旅供給也在不斷創新,“文旅+演藝”“文旅+非遺”“文旅+科技”深度融合的產品供給結構,進一步釋放了文旅消費潛能。

“清涼補貼”激活消費動能

作為本次夏季文旅促銷的核心政策,海南省政府投放4000萬元“清涼補貼”,通過“酷游海南”小程序與“海易辦”app平台向本島居民、國內遊客、港澳台遊客發放實質性補助,涵蓋交通、住宿、餐飲、景區門票等領域,補貼比例從15%至30%不等,單用戶最高可獲3060元返現,真正實現“少花錢、多體驗”。截至7月3日,海南省夏季旅遊消費補貼上線2天,已有超過4萬名遊客通過“酷游海南”和“海易辦”註冊申領。本輪補貼實現線上智能申領,ai核驗、快速到賬,提升了效率和透明度。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打通“政府直補遊客”模式,有效簡化操作路徑,提升了遊客滿意度。配套的2000萬元餐飲專項補貼、108項省級文體旅活動也同步啟動,涵蓋演唱會、展覽、體育賽事等多個領域,激活夏日旅遊消費潛力。
在“清涼補貼”之外,海南還着力推動服務環境優化,持續提升旅遊公共服務水平。從高鐵書香列車、無障礙旅遊設施到智慧導覽、景區“安心游”機制,海南正構建“軟硬兼備”的旅遊綜合服務體系,為文旅深度融合創造良好環境。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負責人說,在全域旅遊和自貿港建設雙輪驅動下,海南不僅是“避寒天堂”,更是“全年齡段、多業態、強文化、重體驗”的旅遊目的地。這個夏天,千場活動、億元補貼、萬般“寵客”舉措背後,既有政策溫度,更有文化厚度。旅遊之外,是生活的詩意;體驗之外,是文化的記憶。海南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創新的路徑,為遊客奉上一場清涼而豐盈的夏日文旅盛宴。
來源:中國文化報、海南旅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