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2025年05月23日14:13:05 汽車 1665

近日,比亞迪官方公布4月智駕車型銷售數據,以213325輛的單月銷量(佔國內乘用車銷量 71%)、超48萬輛的累計銷量(截至 2025年4月底),穩居智能輔助駕駛車型銷量榜首。細分來看,王朝 / 海洋系列貢獻 190617輛,方程豹騰勢等子品牌分別售出9068輛和13519輛 ,其智駕車型滲透率達71%,普及速度行業領先。

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 天天要聞

基於乘聯會及第三方數據交叉驗證的 “智能駕駛輔助車型 4 月品牌銷量排行榜” 顯示,比亞迪優勢巨大,領先優勢超鴻蒙智行、理想、小鵬等品牌銷量總和兩倍,中國智駕汽車市場 “一超多強” 格局顯現。

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 天天要聞

比亞迪在智駕市場的出色表現,得益於 2025 年 2 月發布的 “全民智駕” 戰略。該戰略以 “天神之眼”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矩陣為核心,“天神之眼 A” 三激光版用於高端仰望品牌,“天神之眼 B” 激光版服務騰勢及比亞迪品牌,“天神之眼 C” 三目版適配方程豹及比亞迪品牌,覆蓋高端到主流市場。相比之下,其他車企智駕戰略執行多為 “高低配功能分層”,與比亞迪 “全系智駕” 形成鮮明對比。此外,比亞迪每天超 3000 萬公里的智駕數據生成量,為智駕系統進化提供有力支持,構建起技術護城河。比亞迪智駕全維度領先!

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 天天要聞

比亞迪開啟全民智駕時代,源於三大核心底氣。數據方面,其構建的中國最大車雲數據庫,為智駕系統優化提供豐富數據;研發上,超 12 萬名研發人員(含 5000 多名智駕工程師)組成全球最大研發團隊,實現軟硬件全棧自研,保障技術迭代自主性與高效性;製造體系上,依託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製造體系,帶動產業鏈協同,降低智駕技術普及成本。

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 天天要聞

比亞迪始終堅守 “安全是一輛電動車最大的豪華” 理念,將安全置於智駕技術研發核心。智駕系統的自動緊急制動(AEB)、低速緊急制動(MEB)等功能,可實時監測路況、識別危險並制動;車道領航(ICC)、窄道通行(NRP)等功能,通過精準路徑規劃和車身控制,減少事故發生,契合消費者對智駕安全性能的需求。

從 “天神之眼” 到全民智駕,比亞迪如何構建智能駕駛護城河? - 天天要聞

比亞迪此次發布的數據帶來多方面啟示。技術普惠是智能化發展趨勢,規模化降本推動高端技術普及;數據、研發和製造能力協同是智駕技術進化關鍵;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底線。隨着 “全民智駕” 戰略推進,比亞迪智駕車型市場滲透率有望提升,數據積累將加速智駕系統進化,也將帶動更多車企加大智駕領域投入,推動汽車工業向智能化、安全化、普惠化發展。

汽車分類資訊推薦

比亞迪海洋網限時一口價,10款智駕版車型5.58萬起 - 天天要聞

比亞迪海洋網限時一口價,10款智駕版車型5.58萬起

為回饋廣大用戶的支持與厚愛,比亞迪海洋網推出“禮遇一夏,限時一口價”活動,即日起至6月30日,購買海鷗智駕版、海豚智駕版、宋PLUS智駕版、海豹06DM-i智駕版等10款智駕版車型,即可享受限時一口價的驚爆活動,其中海鷗智駕版限時一口價5.58萬,海豚智駕版限時一口價7.78萬,宋PLUS DM-i智駕版限時一口價9.98萬,宋PLUS ...
卡車司機凌晨跑高速、城郊加油站突然擠滿人 - 天天要聞

卡車司機凌晨跑高速、城郊加油站突然擠滿人

油價又漲了!卡車司機凌晨跑高速、城郊加油站突然擠滿人 連續三個月的數據藏着大家的秘密最近看到新聞說下個月3號又要漲油價,這次預估每升漲8到1毛錢。路上碰到不少老哥都在說這事,跑長途的貨車司機王叔說他現在半夜兩點就出發,說低溫油耗低能省點。
從2001年的一個物理旋鈕開始,看寶馬座艙是如何進化的? - 天天要聞

從2001年的一個物理旋鈕開始,看寶馬座艙是如何進化的?

從2001年的一個物理旋鈕開啟人機交互新世代,歷經9次迭代,看寶馬座艙是如何進化的?2001首創BMW iDrive,標誌着智能人交互問世;2003首創“抬頭顯示”大規模量產應用,讓駕駛者目視前方,雙手緊握方向盤;2015首創五維人機交互,將手勢與語音操控結合;2021首創一體式懸浮曲面屏,呈現無縫寬屏視覺效果;2024首創0層級交互...
比亞迪又一代步車爆火,續航超420KM,4萬還要啥五菱MINI - 天天要聞

比亞迪又一代步車爆火,續航超420KM,4萬還要啥五菱MINI

比亞迪又一代步車爆火,續航超420KM,4萬還要什麼五菱MINI?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城市通勤和日常代步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着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於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