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發|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引言:隨着新造車勢力崛起,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打開這些新造車企業2024年1月份的產銷報告,會驚訝地發現,原本領頭羊的理想汽車被ASK汽車奪去了銷量榜首的寶座。這一變故背後,是整個行業結構和格局在悄然發生變化。
曾幾何時,理想汽車還是新造車界的台柱子和領頭羊。憑藉產品力量、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口碑,理想汽車在行業發展中獨佔鰲頭,成為無數新造車企業學習的標杆。
然而王座易位,市場地位並非永恆。當消費者喜好變化,競爭格局重新洗牌,理想汽車也難逃銷量下滑的厄運。
銷量遙遙領先,利潤卻平平無奇
在2024年1月的新造車勢力銷量榜單中,問界汽車以32973輛的銷量成績驚艷市場,成為新造車領域的新晉銷冠。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問界汽車的銷量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但其利潤狀況並不讓人滿意。問界汽車的毛利率只有個位數,與同行相比嚴重偏低,這主要是由於其銷售的車型單一,面臨著嚴峻的成本控制壓力。
此外,問界汽車90%的利潤來自車載軟件及服務,而非硬件本身。這種盈利結構的脆弱性在市場波動時期尤為凸顯。
相比之下,理想汽車雖然1月銷量略低於問界,但其車型矩陣更豐富,毛利率達25%左右,已處於行業上游。理想通過軟硬件打造閉環生態,而非單純依靠軟件收入,這使其盈利質量更高。當然,理想也面臨新車銷量下滑的困境,需要繼續優化產品力和營銷策略。
傳統車企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依然擁有強大實力,1月銷量高達20.1萬輛。這主要得益於比亞迪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豐富的產品線以及客戶基礎。
其它幾家新勢力品牌1月份表現也算不錯:
小鵬汽車公布1月份交付成績,小鵬汽車交付新車8250輛,同比增長了58%,銷量在觸底之後開始回彈,預計未來銷量會持續回升。
極氪1月交付新車12,537輛,超過蔚來和小鵬,同比大增302%;
嵐圖汽車1月交付新車7041輛,同比增長355%,距離小鵬已經不遠;
零跑汽車交付12277輛,和蔚來極氪等並駕齊驅,其中上市不久的零跑C10預訂超23,500輛,積攢了足夠強大的後勁。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新勢力車企中,極氪、零跑的增速尤為迅猛,已經追上了蔚來和小鵬。這些車企的產品力不斷提升,並針對年輕用戶設計了非常有吸引力的車型,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不難發現新勢力車企要想在市場上獲得優勢地位,僅僅依靠熱門新車和軟件創新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傳統製造業的精益求精上下足功夫。
可以說,單純看各家車企的銷量數據並不能全面判斷企業實力。銷量高不一定代表盈利好,盈利高也不代表競爭力強。新勢力車企要實現長足發展,必須做到軟硬兼施,在技術創新、品牌塑造、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續發力,才能在這場競技中脫穎而出。
問界逆襲登頂
理想廉頗老矣
問界汽車憑藉其新款M7的強勁表現,成功超越理想汽車,成為1月銷量的領跑者,賺足了眼球。
問界能夠成功登頂,技術支持和品牌忠誠度當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其搶佔了特定消費群體的購買心理。問界M7定位於豪華商務型SUV,這款車憑藉華為的科技感吸引了大量對科技敏感和新潮文化有追求的年輕消費者,使其成為文化象徵和地位象徵,這才形成了積澱深厚的品牌忠誠度。
對此,華為汽車事業部負責人余承東坦言,問界M7的熱銷程度出乎他的預料,顯示他們對市場需求判斷保守了。
問界的逆襲,讓其他的新造車都感到了壓力,尤其是理想。理想汽車1月銷量31165輛,較12月下滑38%,創下自上市以來的新低。理想試圖通過同比數據來粉飾太平,宣稱增速高達105.8%。但這難以掩蓋理想正面臨的困境。
兩家車企在銷量上你追我趕,在價格上更是拼的你死我活。
面對新車推出後銷量下滑的壓力,理想汽車採取了大幅降價促銷的策略。旗下多款熱銷車型價格直降超過4萬元,比如曾經的明星車型理想L7,現在已經以不到30萬的價格出現在各大門店。理想希望通過降價讓利來刺激銷量,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公開數據顯示,問界M7預售版的售價在32-37萬元區間,而經過春節紅包、保險抵扣等優惠措施後,實際交易價格約在30萬元左右。問界的價格優勢原本就在理想之上,這輪降價讓兩家企業的利潤差距進一步拉大。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斷言理想已經遲暮老矣,其實這只是短期的正常波動。一方面,理想推出新車型後,部分用戶採取觀望態度;另一方面,問界等企業對中高端市場發起進攻,理想在這一賽道上的優勢已不如從前。
網絡上的理想好像從來就沒贏過,但其還是相當有實力的。近日理想以3100億的估值殺入胡潤500強,成為榜單上唯一的新勢力車企,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理想強大的實力。
所以,理想和問界各有千秋,並不存在絕對的強弱之分。新勢力企業要長盛不衰,就必須準確定位目標用戶,持續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以提供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消費者手握主動權,買誰我說了算
在新造車市場中,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市場的主導者。這一轉變來之不易,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也展現出成熟和進步的一面。
過去,在燃油車主導的時代,消費者面臨的購車環境可謂“慘不忍睹”。各大品牌的產品基本千篇一律,車型選擇極為有限。據調查顯示,2010年前後,整個汽車市場主流車型加起來也就區區幾十款。消費者基本只能在豐田卡羅拉、大眾捷達等極少的選項中作選擇。
更糟糕的是,消費者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完全處在信息弱勢地位。銷售只會重複市場部教的幾句廣告詞,對車輛實際情況諱莫如深。消費者買車全憑感覺,一旦出問題只能自認倒霉。維權渠道幾乎為零,能否爭取到該有的權益完全看廠商和銷售的“心意”。
但是,隨着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消費者已經“長大”了,擁有更多選擇,也更懂車。如今的車型多達500款以上,豐富程度前所未有。消費者可以比較不同品牌的優劣勢,作出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
通過各類車評平台和社交媒體,消費者可以比較不同品牌和車型的長短處,不再被誤導式營銷牽着鼻子走。他們的聲音和評價推動了市場的發展,也促使企業不斷改進產品。比如理想ONE變速器質量曾受到批評,新車理想L7就是為了回應消費者而進行的全面升級。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更加成熟,不會再被概念炒作所迷惑。我們更看重實際體驗,關注續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空間設計等核心要素。這也推動企業追求真正的技術創新,而非停留在噱頭和包裝上。
當然,消費者的成熟也意味着企業不能再使用簡單粗暴的營銷手段。我們更希望看到產品誠信和人性化的服務。這就要求企業轉變理念,真正把消費者視為合作夥伴而非銷售目標。只有雙方建立起互信互利的關係,市場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消費者力量的覺醒,正在推動新造車市場走向更加理性和高質量的成熟期。這是整個行業進步的重要標誌,也將促使企業回歸產品和技術原創的本真,共同開啟電動出行的新未來。
寫在最後
新造車企業正處在一個揚帆起航的時代,市場機會與挑戰並存。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必須牢牢把握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這兩張王牌。同時,傾聽消費者的心聲,滿足多元的市場需求,也是立足市場的根基。
行業發展永遠在路上,變與不變的博弈將伴隨整個行業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造車產業必將能闖出一片天地。屆時,那些敢於創新、善於變革的企業,一定能在市場競技場里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國內運營最早的財經自媒體,每日為您探索品牌秘密,讀懂國內外消費市場!關注品牌營銷、新科技、新消費,歡迎關注@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