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動駕駛的“機場線”來了!
9月21日,以“聚智成勢 協同向新——邁向商業化應用新征程”為主題的2023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開幕式上,一則自動駕駛“機場線”的新消息,引發關注。據悉,大興機場開通自動駕駛接駁服務,首都機場在大會期間開通自動駕駛接駁測試,真正實現自動駕駛車輛在社會開放道路上的人車混行。
這只是智能駕駛商業化落地提速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全球智能汽車產業提速發展,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標準體系持續完善,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逐漸形成,各場景落地應用全面開花,智能駕駛行業迎來質變時刻。
智能網聯汽車下一步這樣規劃
隨着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技術與汽車深度融合,智能化、網聯化成為發展方向,帶動產品性能和使用體驗的躍升,推動產業生態革新和競爭格局重塑。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一是技術創新活力增強。固態激光雷達規模應用,智能駕駛大算力芯片實現量產裝車,多家車企正在研發有條件自動駕駛和高度自動駕駛車型。二是示範應用取得實效。全國累計開放測試道路2萬多公里,總測試里程超過7000萬公里;自動駕駛出租車、幹線物流、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範應用有序開展。三是外溢帶動效益顯現。2023年上半年,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42.4%,智能化道路改造、雲控基礎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帶動交通通行和社會運行效率提升。
辛國斌強調,工業和信息化部願與各方一道,完善支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創新驅動,二是完善標準法規,三是深化試點示範,四是優化產業生態。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李天碧表示,智慧交通已成為交通運輸行業創新實踐最為活躍的領域,自動駕駛有望成為引領未來交通系統的先導性變量。未來五年,我們將始終秉持創新理念,堅持以新技術賦能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協同合作,持續優化政策環境。二是堅持應用驅動,積極開展試點示範。三是強化成果產出,着力完善標準規範。

智能駕駛規模化商用走上新征程
隨着行業利好政策的不斷加碼和產業鏈上下游的不斷成熟,無論是從產業發展的數據,還是政策的支持力度上,都顯示了智能駕駛的商業化大潮已經到來。目前國內智能駕駛企業的商業化落地也正從單一領域、個別城市逐漸擴大到各行業領域和全國範圍,頭部企業取得商業化落地突破性進展的案例層出不窮。
“從中國來說,L2級的自動駕駛在快速發展,發展速度超過了前期估計的市場佔有率。L3級及以上的相關認證和上路試驗也在逐步商業化推進,包括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示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說。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里程超過15000公里,智能駕駛出租車、無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車、幹線物流以及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範應用有序開展。同時全國建立了17個測試示範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7個國家車聯網示範區,完成了70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級改造,裝配路側網聯設備7000餘台套。
“面向未來,智能網聯已經成為下一階段車企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夕勇談到,從發展趨勢上看,自動駕駛行業回歸商業價值和用戶價值、資本也在趨向理性;“車能路雲”融合發展漸成共識,成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有效的解決方案,汽車產業已進入大融合時代,汽車成為新的融合性平台。
“過去一年,我認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最大的變化之一是無人駕駛可以在中國複雜城市道路場景中的真正落地。”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裁李震宇談到,乘用車的智能化開始顯出驚人的“中國速度”。過去乘用車輔助駕駛,尤其是高級別的輔助駕駛,因為產品的體驗不夠好,沒有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關鍵因素。但近年來,尤其是過去一年開始,產品體驗跨過了鴻溝,有一些體驗非常好的產品上市,好產品開始教育市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相信高級別輔助駕駛,並持續使用具有高級別輔助駕駛功能的產品。

中國特色解決方案“換道超車”
客觀地說,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雖然取得重大成就,但還存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李克強指出,一是高級別智能駕駛尚未達到商業化目標,持續高額投入下,自動駕駛研發成本、車輛硬件成本不斷提升,但長尾工況、安全性、可靠性等關鍵問題尚未解決,商業化進展不及預期,商業探索多限於封閉特定場景,無法擺脫安全員冗餘;二是發展理念、技術路線等尚未形成共識,不同行業對智能網聯汽車的跨界融合特徵認識不足,在系統定義、功能架構、關鍵技術等實施方面存在局限,導致產品技術方案落後、基礎設施建設重複、系統數據封閉等一系列問題。
“有硬件沒軟件、有功能沒體驗、有高速沒城市。”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CEO何小鵬直言當前智能駕駛商業化中的幾大痛點。他表示,智能駕駛商業化上半場是從0到1的拼圖搭建,上半場冷啟動階段是短跑,拼的是爆發力 (算法突破),下半場迭代階段是馬拉松,拼的是體系和效率。量產城市場景輔助駕駛+全棧閉環能力建成=下半場入場券,之後才能完成全場景的打通,全面實現點到點輔助駕駛。
面對一系列問題,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的這種中國特色解決方案有望實現“換道超車”。李震宇表示,我國憑藉著體制機制、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重優勢,在全球率先實踐了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的解決方案,已經在關鍵技術、示範應用、產業規模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包括北京在內的五個城市已經開放了全無人商業化的運營和測試。“我們看到在北京的經開區,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車路雲一體化功能覆蓋,實現了20多個場景的服務能力,覆蓋自動駕駛示範運營面臨的高頻場景。同時自動駕駛在相關路口的問題發生頻率降低了80%以上。車輛每萬公里碰撞風險降低了23%,全方面助力了自動駕駛的落地。”他說。
“車路雲一體化,我們稱之為中國方案。”李克強說,可以簡單地用“一二三”來解釋,一是一體化架構,二是有兩個技術特徵,三是分層解耦,用兩大技術特徵來滿足三個技術標準條件。按這個思路,最終將形成一個複雜的融合系統,來協調汽車、交通、通信,也包括人員等問題的綜合解決。
今年6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構建‘車能路雲’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這意味着‘車能路雲’融合將成為中長期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中國正在加速探索車路雲一體化發展路線與示範應用。
新變革孕育新機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迎來突破向上的發展良機。開幕式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宣讀了《推進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北京)共識》。與會各方達成五方面共識:第一,以汽車智能化轉型迎接新一輪出行革命。第二,以出行需求為導向推進商業應用。第三,跨界協同構建新型網狀產業生態體系。第四,加快網聯化應用支持車路雲一體化發展。第五,攜手推動支持產業發展的法規環境完善。
文:趙玲玲 編輯/版式:劉曉燁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