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續航,可不是簡單的打8折,投放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電池包可用的電量比想象中的更少。
從特斯拉、比亞迪,到蔚來、大眾、豐田,長期駕駛過多台電動車之後,累計行駛上萬公里,不同品牌的電動車雖然駕駛感受不完全相同,但帶給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它們的續航都要比想象中的更加脆弱。
一方面是技術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電池本身就存在的問題,所有企業都無法克服。
技術層面,為了防止電池過放,所有的企業都會“鎖電”,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電池壽命,基本面上來看電池一旦多次放電,健康度和壽命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所以看似企業給你配備了60kWh的電池包,其實提供使用的電池包容量,可能只有54kWh。
另一面來看, 企業不僅僅會為了防止過放,同時也會規避過充的風險,所有電動車車主都知道,企業建議衝到80%即可,因為這樣會延長電池壽命。
充不到100%,那麼續航從理論上就已經打了一個8折。
而電動車本身的充電焦慮,會讓很多車主在10%以內的時候就拒絕駕駛, 尋找充電樁或者減少使用強度,時刻注意充電樁的位置和剩餘里程。
也就是說,真正能夠給用戶使用的電量,就是10%-80%這70%的電量。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電池包的70%電量,而是扣除大約10%鎖電之後的70%比率。
還是以60kWh電池包為例,這個數據大約是38kWh。
一台車的百公里電耗是13kWh左右的話,那麼只能保證用戶在290km里程內不焦慮,60kWh是Model 3的電池包,開過特斯拉的都知道,想要真正意義上避免里程焦慮,其實連290km都沒有。
事實上開了250km左右就要考慮充電的問題,冬天其實更加殘酷。
原因很簡單,電池投放在車上的限制太多, 既要保護電池不過充不過放,同時還要考慮電池不足之後的剩餘里程使用問題。
如果冬天開個暖風,電耗肯定不止13kWh百公里,會直接拉垮。
國內的電動車標定標準是CLTC,測試過程相對溫柔,所以絕大多數用戶是開不出來這種成績的,至少我沒看見誰把特斯拉開出來過500km續航的。
在歐洲的WLTP和北美的EPA標準中, 電動車的續航成績都不太好,尤其是EPA標準就是按照美式大排量肌肉車的測試方式來,地板電門地板剎車,測試過程非常嚴格,根本不會給企業留任何面子。
WLTP的標準則同樣嚴格, 但會更加貼合國內用戶需求, 所以我們看大眾、特斯拉的電動車,WLTP標準反而更貼合實際使用過程。
國內很多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其實說白了打8折還是有點虛,就是因為各種限制各種保護,留給用戶真正使用的電量,根本跑不了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