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如今新能源的競爭也來到了“下半場”,進入了市場化的新階段,競爭邏輯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曾經獨領風騷,而現在,以合資企業為代表的主流車企通過轉型,從技術、產品、體系等方面,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實力,正在站上新能源賽道的C位。
曾經,中國汽車行業由合資企業的模式開啟了燃油車發展的高潮。而進入電動化智能化時代,“新合資時代”的到來或許將進一步加速行業洗牌。相比新勢力,以上汽通用為代表的合資企業穩紮穩打,本就擁有長期積累的用戶基礎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他們從“三電”入手,打磨產品質量和性能,精心布局直銷和補能體系,提供了不一樣的轉型路徑與樣本。
——內容源自新華財經《合資大廠強勢入局 上汽通用“電力十足”》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路上,“電池安全”一直是中心議題,接連發生的“失控”、“自燃”事件,讓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安全性心懷疑慮,也讓消費者將關注點,從造車新勢力所宣傳的“用戶體驗”、“互聯網思維”,回歸到安全這個最為基本的需求點上。
依託通用汽車與上汽集團兩家母公司的全球優勢資源,上汽通用很早便洞察了消費者需求痛點,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驅和電控系統“三電”核心技術上十分“較真”,致力於走出一條新能源汽車的真·安全之路。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仍處於“非標”階段,也就是說,每家車企研發電池技術的思路和方式都各有特點,而走進上汽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上汽通用在“三電”系統上的用心和專業。
在上汽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新能源試驗室里,配備了數套台架及配套的多種測試系統,能為各種新能源車提供不同尺寸、不同容量、不同環境的測試平台,輕混、強混、插電混動及純電車型能在這裡進行電芯、模組和整包級的性能及耐久測試,每一項測試,都以極高的標準進行。以電池系統為例,它將經過高溫高濕、強烈振動等“重重考驗”,其中電控系統要經過600項測試,電池包則要經過火燒、高低溫、穿刺、擠壓等危險試驗。
就如同泛亞電動車項目總工程師李博所言:“造成電動車各類事故的根源主要在於電池,而且電動汽車一旦自燃起火,留給車上人員的逃生時間卻比燃油車少得多——燃油車起火時間大多為5分鐘,電車只有20秒”。因此,上汽通用設立了覆蓋新能源車型核心三電零部件的主要試驗驗證項目,就是為了能夠有效地保證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為打造高品質的電動汽車打好基礎,只有在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上發上,才能找到一條電動汽車的真·安全之路,才能在新能源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王永清也曾表示:“我們要積極擁抱智能網聯和電動化的浪潮,但汽車製造並非‘短跑’,而是‘長跑’。汽車製造要先進,更要‘可靠的先進’。”
其實造車這件事,不僅需要自身技術硬,還需比拼車企的“朋友圈”。縱觀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可以發現,不少造車新勢力在經歷了數年的融資、設計、產能建設、量產交付等系列考驗後,有的已經敗下陣來,有的則陷入了“越賣越虧”“規模不經濟”的惡性循環,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整車為王”同樣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主流車企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全產業鏈競爭能力,是造車新勢力難以匹敵的。以上汽通用為例,其擁有完善的新能源全鏈路完整體系,在成本控制、供應和量產等方面,佔據了優勢。
時間線回到2020年,通用汽車就推出了全新一代智能純電的奧特能平台,這個平台成為了通用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基石,也為上汽通用搶佔新能源賽道奠定了基礎。緊接着的2021年,上海奧特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位於武漢的奧特能工廠也將在今年底投入生產,這將進一步提升產能。在今年9月,基於奧特能平台打造的凱迪拉克LYRIQ銳歌開始交付,2023年將有4款國產奧特能平台車型上市,未來5年內,上汽通用旗下三大品牌將會有超過10款國產純電產品落地,全面覆蓋多個品牌和細分市場。
為保證上汽通用汽車的計劃順利展開,上汽通用也動用了“超能力”。在不久前的通用汽車科技展望日上,上汽通用宣布:到2025年,上汽通用將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等新技術領域總投入700億元資金,全力加速自己的電動化轉型進程。
從推出奧特能平台,到工廠投產,再到多樣化產品路線齊頭並進,體現了上汽通用全產業鏈競爭能力。
比如,奧特能平台既是技術與設備的集大成者,也是多方智慧的結晶。以該系統的電池為例,通用汽車、上汽通用汽車、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和供應商,都參與到了它的設計和開發之中,這樣的好處是,既能實現電池與整車更好的匹配,也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而在產品的投放和量產上,上汽通用建立起了業內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供應鏈體系,確保了原材料供應穩定,從而為產品的大規模量產提供了保障。目前,奧特能平台超過95%零部件實現了本土化採購,上汽通用在成本控制、供應和量產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得到了強化。
隨着新能源汽車步入市場化的新階段,消費者將更加關注產品品質、服務體驗,各家車企也進入到了比拼綜合實力的階段,上汽通用汽車已擁有從研發、設計、工程、製造到供應鏈的新能源全鏈路完整體系能力,將以新技術、新產品、新體系、新體驗等,賦能企業轉型,搶佔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