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將達170萬,甚至更多。
文丨智庫君
中國汽車產業,在經歷了2020年跌宕起伏的V型反轉之後,2021勢不可擋的來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恰逢中國汽車工業在後疫情時代下迎來十四五開局之年,在一月的開門紅之後,今年整體車市能否走出頹勢實現正增長?新能源汽車業的前景和競爭格局將會發生何等變化?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跨界合作中互聯網企業和車企之間的競合關係將走向何方?
時不我待,基於以上問題,從今天開始,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正式推出《預見2021 | 十問中國汽車》系列訪談,邀請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的專家們,對2021中國汽車未來的格局和趨勢進行預判,本期對話智庫專家為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北汽集團前董事長安慶衡。
“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階段。”安慶衡表示。
他認為,雖然電動車還有續駛里程等問題需要提高解決、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看法還不是十分統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還需要加強,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可新能源汽車。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水平提高很快,蔚來、小鵬等頭部企業表現越來越好,廣汽和長安等國企開發生產的電動車也取得了初步成功,地平線與長安等大企業成功合作為代表的汽車智能化變革已成為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絕佳機遇。在這種形勢下,新能源汽車取得快速發展是必然的。”安慶衡表示。
第一問——大市場
智庫君:過去三年,我國汽車銷量分別為2808萬輛、2577萬輛、2531萬輛,對於2021年,您有着怎樣的預測?
安慶衡: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回暖是正常的。中國整體的經濟在上升,疫情在受控,新能源汽車在發展,自主汽車的水平在提高,必然會推動中國汽車市場回暖。
我認為:2021年會比2020年產銷有所增長,但增長不會太多,一些困難還是要估計到。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會有較大增長,產銷可能達到170萬輛,甚至更多。汽車銷售大約會增長4-5%,比2020年大約增長100萬輛。
第二問——新能源
智庫君: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了130萬輛,2021年您覺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走勢如何?在新能源汽車的具體細分市場,純電動、插混、增程式、氫燃料電池汽車,各自有着怎樣的發展前景?
安慶衡: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階段,雖然電動車還有續駛里程等問題需要提高解決、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看法還不是十分統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還需要加強,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可新能源汽車。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水平提高很快,蔚來、小鵬等頭部企業表現越來越好,廣汽和長安等國企開發生產的電動車也取得了初步成功,地平線與長安等大企業成功合作為代表的汽車智能化變革已成為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絕佳機遇。在這種形勢下,新能源汽車取得快速發展是必然的。特別是純電動、插混和增程式都會取得較大增長。
第三問——特斯拉
智庫君:特斯拉2021年在中國還能一騎絕塵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安慶衡:能否解決好特斯拉的質量問題、服務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是特斯拉能否繼續快速發展的關鍵。
第四問——造車新勢力
智庫君:2021年,造車新勢力的新入局者恆大、拜騰、FF等還有機會嗎?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頭部企業,面臨怎樣的挑戰?
安慶衡:新入局者機會總是有的,但有很多不確定性,上述3家的發展結果如何在2021年恐怕還拿不出結論,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總得要考驗5年吧?!
幾家頭部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特斯拉、寶馬、大眾,國內的廣汽、長安等等實際上都在挑戰他們,價格、智能水平、服務、安全性等等都在挑戰。但只要做好長期打算,產品做的更好,穩住陣腳,發揮自身的優勢,保持現在的勢頭,一定會取勝,我看好這些企業。
第五問——市值與泡沫
智庫君:2020年造車新勢力股價市值齊漲,2021年威馬、愛馳、哪吒、零跑等均表示下半年上市,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前景如何?是否存在泡沫?還有多少增長空間?
安慶衡:投資是不好控制的,但已經有了這麼多幹起來了的企業,又有恆大、寶能和新近加入的眾多互聯網企業和外資企業,應該說資金投入不少了,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資必須非常慎重。我認為,不要輕易說這就是泡沫,增長空間還是不小的,但優勝劣汰是必然規律,最後被淘汰的是大多數。
第六問——地方資本
智庫君:蔚來牽手合肥、小鵬落戶廣州、珠海投資FF,儘管2020年博郡、賽麟爆雷,地方政府投資熱情不減,怎樣看待各地紛紛打造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安慶衡:只要國家加強管理,熱潮很快就會褪去,誰決策誰要負責到底就行。
第七問——電池之爭
智庫君:韓國電池企業在全球範圍內規模快速擴大,寧德時代的市場霸主地位遭到威脅,比亞迪刀片電池外供進展緩慢,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如何與日韓參與全球競爭?
安慶衡:企業自有辦法。
第八問——中外之爭
智庫君:中國汽車市場仍然處在調整期,您怎麼看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的競爭?中國自主品牌需要如何提升實力?
安慶衡:中國自主品牌的實力其實一直在提升,但不要操之過急。我說過,造車新勢力已開始代表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在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汽車公司中,中國企業佔9家,蔚來、小鵬、理想均在其中。以造車新勢力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逐漸具備和國際汽車巨頭直面競爭的機會,而且隨着網聯化、智能化競爭進入深度階段,這些企業可能會顯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第九問——股比放開
智庫君:中國擴大開放,合資股比將在2022年全面放開。您怎麼看待中外雙方的股比博弈?中方需要做些什麼?
安慶衡:股比的博弈是雙方實力的博弈,是對利益的爭奪。1983年成立的我國第一家中外整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為例,當時中方占股比的68.65%,美方佔31.25%。1990年5月經中國政府批准,公司註冊資本增加到5673萬美元,美方佔38.25%,中方佔61.75%。當時中方佔大多數股比並不是產業政策規定的,而是合資雙方協商的結果。雖然美方也想成為大股東,但一是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二是大股東意味着獲取更多利益的同時又要承擔更大風險。作為中國的第一家合資車企,美方不想承擔過高風險,而且為了規避風險,合資初期美方還把銷售權交給中方。後來,美方股東變更為克萊斯勒公司,由於發展需要,經雙方協商同意,合資公司股比才調整到50:50。
中方要想在博弈中佔優勢,必須先做好自己的事。有實力才有發言權。一些談判應該交給企業去談,談判要做好準備,政府領導要慎重表態。
第十問——跨界造車
智庫君:吉利聯手富士康開啟代工模式,您怎麼看傳統車企的“代工”?除此之外,百度聯手吉利親自下場造車、阿里聯手上汽推出智己汽車、華為牽手北汽長安,互聯網公司與車企的合作邊界越來越模糊,您怎麼看這種合作模式,如何互聯網和車企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安慶衡:新事物還需要觀察,既然這些企業、這些互聯網公司敢幹,就一定有道理。進展快慢,結果如何,市場會做出最後的評價。
附: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專家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付於武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王秉剛 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
安慶衡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集團董事長
左延安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
趙福全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
沈進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
趙 英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林 雷 大鉦資本合伙人、董事總經理
梅松林 威馬汽車戰略運營副總裁
何 侖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鍾 師 資深汽車媒體人
張君毅 平安集團智慧企業副總經理兼CSO
劉小稚 亞仕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徐向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哈爾濱理工大學頭雁教授、精進電動創始人
吳松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
施雪松 騰訊車聯副總裁、南京隼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顧劍民 法雷奧集團中國區CTO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
鄭 贇 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高級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