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菩薩,大家並不陌生。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能說出一兩個菩薩的名字。但菩薩的含義,大家知道嗎?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音譯之略,意思是“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很高,僅次於佛。因為他們將來都是要成佛的,故而我們可以把菩薩視作“候補佛”。
在佛教中,各種各樣的佛,扮演的是“領路人”的角色,負責指明方向、明確道路。菩薩的工作更類似於執行者,負責將佛教的宗旨和教義落地,藉此解救在苦海中的掙扎的芸芸眾生,將他們“度”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
菩薩與世俗界交流很多,故而相對於佛來說,他們的形象在信徒心中更加和藹可親。此外,菩薩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魄,也與中國人所推崇的“雖萬千人吾往矣”精神暗合。因此,佛教傳入中國後,菩薩信仰很快便發展了起來。
最開始,中國的信徒們從菩薩中選出了最著名的三位,組成“三大菩薩”,即文殊、普賢和觀音。時間一長,信徒們感到有些彆扭,因為單數不太符合中國的傳統習慣。我們中國人,喜歡成雙成對,現在的人喜歡的是“六”和“八”,古代人偏好的則是“四”,比如說,儒家有“四書”,貴族教育有“四術”,圖書分類用“四部法”,婦女要遵從“四德”等等。
剛開始佛教沒有這個講究,但是隨着佛教漢化的深入,佛門子弟也開始偏愛起“四”來,“四御”“四象”“四大金剛”“四大部洲”等概念開始流行。在這種趨勢面前,“三大菩薩”也“擴容”了,幽冥教主地藏菩薩被“吸納”為新成員。
四大菩薩各有分工和特點。文殊菩薩表“大智”,普賢菩薩表“大行”,觀音菩薩表“大悲”,地藏菩薩表“大願”。因為四大菩薩是以救眾生登彼岸為宗旨,信徒認為是他們可以走下蓮花寶座,來到人間化度蒼生。為了方便菩薩們“辦公”和善男信女們朝拜,中華的佛教徒們為菩薩建立起了各自的道場——
文殊菩薩坐鎮山西,以五台山為道場。
普賢菩薩坐鎮四川,以峨眉山為道場。
觀音菩薩坐鎮浙江,以普陀山為道場。
地藏菩薩坐鎮安徽,以九華山為道場。
這四大道場,也被叫做四大佛山。佛教徒認為,四大佛山是由佛教的“四大”結聚而成。所謂的“四大”,又稱為“四界”,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構成色法的基本原素。《普陀山志》稱,九華山,對應的是“地”,峨眉山對應的是“火”,五台山和普陀山則對應的是“風”和“水”。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佛山也有高低之分。五台山是四大佛山之首,因為它的主人文殊菩薩為佛祖的左脅侍,地位最高。又因藏傳佛教也非常推崇文殊菩薩,故而五台山成為了我國唯一一處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道場。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呼圖克圖等人,都曾在五台山修行,有的去世後還安葬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