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教史上,石頭希遷絕對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一般來說,修佛的人大多性格平穩沉毅、低調內斂,但希遷除外,他就是一個性如烈火、高調張揚的人——至少年輕時是這樣的。
廣東,過去俗稱“嶺南”,曾經是蠻夷蠻荒之地。因為那時廣東跟海南還是連在一起的,是天之涯海之角,所以一直是充軍發配的“鬼門關”。唐宋時期,有很多高官和文人都被發配到嶺南,比如韓愈、蘇東坡,甚至連包拯,也在端州任過職——不過包拯不屬於貶謫與發配,屬於委任。
我們從韓愈那首名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可以看出當時作為官員與文人雙重身份的他對嶺南的畏懼: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不過,很有意思的的是,韓愈被貶謫,倒跟其“反佛”有關。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接佛骨,長安一帶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上疏《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讓天下人被誤導。
這讓極其信佛並正在興頭上的唐憲宗勃然大怒,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幸得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求情,案情才得以緩解。但唐憲宗依然余怒未消,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
這是一段題外話,等我以後閑暇時再專文另敘。
當然,凡事有弊必有利,這些高官、文人發配到廣東,對他們本人是一種生死考驗,但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客觀上卻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可能是連歷代統治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事。
02
廣東的佛教事業,歷來也是卓有成效的,並不輸於內地多少,甚至跟四川也有得一比。佛教宗師,六祖惠能算一例,唐一行僧張遂算一例,石頭希遷也算一例。
希遷禪師,公元 700年出生於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市高要縣)。希遷年輕的時候就很猛,他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祭祀的習俗深惡痛絕,每逢祭祀,他就前往祭祀場所毀祠奪牛,這在當時的鄉間可算是大逆不道、石破天驚的舉動了。
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被同族視為異類,不容於鄉里,只能到寺廟裡修行。
據說希遷投身宗惠能門下時才13歲,還沒有成年,直至惠能離世,他也還沒有受具足戒。
惠能去世後,經首席僧人點撥,希遷前往江西吉州青原山凈居寺參拜行思禪師。這些情節在我寫青原行思的文章里,大家應該已經有所了解了。他因為機辯敏捷,受到行思器重,讓行思有“眾角雖多,一麟已足”的欣慰。
不久,行思又命希遷持書前往南嶽衡山參拜懷讓,經過一番錘鍊,再回到靜居寺來修行。
後來,行思將自己畢生修行之法盡數傳付給希遷,讓他終成大器。
唐玄宗天寶初年(公元742年),希遷離開青原山到南嶽衡山,受請住在衡山南寺。寺東有個巨大的石頭,平坦如台,希遷就在石上結庵而居,所以被人們稱為“石頭和尚”或“石頭希遷”。
這樣過了22年,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 764年),希遷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今長沙兜率寺)弘化傳法,結果很快轟動四方。據相關記載,希遷弟子非常多,堪稱門庭若市。知名的法嗣就有葯山惟儼、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興國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顛等。
晚年,希遷付法給葯山惟儼,讓他成為自己的傳承人。
葯山惟儼,生於737年,卒於834年,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人,俗姓韓。惟儼是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聯繫馬祖道一神系和石頭希遷禪系的重要禪師,在禪宗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希遷去世,結束了他獨立特行的一生,享年90歲,有著作《參同契》流傳於後世千百年。
希遷去世後,其弟子為他建塔東嶺。大約30年後,唐穆宗時期的國子博士劉軻得遇其弟子道銑,道銑"盛述先師之道"。劉軻非常崇敬,為希遷禪師撰碑紀德,敕謚希遷"無際大師"之號,賜塔匾"見相"。
03
石頭希遷,後稱無際大師。就這個稱號而言,確實跟他一生的個性、修行與追求非常契合。
據說六祖惠能見到希遷時,就非常喜歡:“能為我弟子,當然要像你這樣的人!”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希遷到羅浮山受戒。回曹溪之後,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與大鑒禪師(惠能)一起站立於一個龜背上,在深池中遊玩。醒來之後,自覺“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耶?”
此時,六祖惠能已辭世15年了。
正因為如此,希遷在六祖面前顧忌也就不太多。六祖圓寂前,希遷直截了當問:和尚百年後,希遷該依附何人?於是才有希遷投奔青原行思的故事。
青原行思也很喜歡希遷,他們經常開亦莊亦諧的玩笑,希遷說:“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什麼意思?就是希遷說:和尚,對於經典或前人,你學一半就行啦,別只顧拾人牙慧,得有自己的創見與突破。行思則一本正經地說:“如果不說給你知道,恐怕後人就無法傳承了!”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希遷當年的大膽與機智,強烈的突破性見解。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希遷當年的大膽與機智,強烈的突破性見解。
特別是希遷見懷讓,更是有些狂妄與偏執:“我寧願永曆劫難沉淪,也不向諸聖尋求解脫!”
這是一種心志,也是一種宣言,更是一種勇猛。
面對血氣方剛的希遷,懷讓沉默不語。或者說,他一時之間不知道說什麼好,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評說,或壓根就不想說什麼。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的交流。可能更多的是,懷讓確實也不想說什麼。
後來,慧朗問希遷:“如何是佛?”希遷就貌似敷衍地說,你無佛性。慧朗不依不饒:一切生靈都有佛性,為何我就沒有佛性?希遷直示:“因為你不肯承當,所以就沒有!”
慧朗受此一激,反而覺悟了。
那麼,希遷的佛學主張究竟是什麼?
一,不論禪定精進,惟達佛之知見;二,能自知之,即無所不備。
這就是希遷的修行法門。所以,凡是門人問佛法大意,希遷一概回答:“不得,不知。”又問,向上更有轉處否?希遷總回答:心空不礙白雲飛!
他實際上是在暗示,一旦悟入之後,就可以自由自在翱翔了。只不過,一般人領悟不了。
04
相傳希遷在讀《肇論》“聖人會萬物為己”時得到啟發,對“法身不隔自他,圓鏡體現萬象”深有體會與共鳴,於是作《參同契》。“參同”二字,原本出於道家,希遷取其意,用以發揮自己的“回互”理論。其所謂“參”,是指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其所謂“同”,示意諸法雖變化萬千各不相同,但萬變不離其理,可以融通。而他所創立倡導的的“回互”禪理,則指諸法間雖然互不相犯,但又相互切入、滲透和影響,是獨立而統一的閉環。
修禪者領會此精要法旨,在日用行事上着着證驗,靈照不昧,謂之“契”。他把這種思想導入禪觀,加以發揮,豐富了禪法的內容,遂開闢了他這一宗派的法門。《參同契》中反覆闡明一心與諸法之間本末顯隱、交互流注的關係,以見從個別事物上顯現出全體的聯繫。如果把理事分開來看,則“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如果統一起來看,則每一門都有一切境界在,即所謂“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這頗有辯證法“矛盾與統一、特殊與普遍”的味道,所以馬祖道一對於希遷的禪風也有“石頭路滑”的評說。仔細體味“石頭路滑”,很有深意。
後人評價,馬祖道提倡“大機大用”,偏於靜態;石頭希遷提倡“回互不回互”,動靜相宜。馬祖的更像“禪思”,希遷的更像“哲思”。因而他所創倡的禪法,也可以說就是一種哲學邏輯。這種思想與坐禪相結合,就成為了葯山惟儼“思量個不思量底”特色。
後來,雲岩曇晟提出“寶鏡三昧”法門,以臨鏡形、影對顯的關係;洞山良價也朝這方向發展,再從事象各別相涉的關係上建立偏正回互、五位功勛等說法,禪法運用更加圓潤細密。
希遷的禪法,經他門下天皇道悟弘傳,到五代時,更衍為雲門、法眼兩系,他們同樣着重“一切現成”,和希遷所主張的“即事而真”一脈相通。
禪宗五家中,溈仰一家早絕,其餘四家除臨濟外,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家,在傳承上都與希遷一脈相承。曹洞禪後傳入日本,迄今傳習不衰;法眼也傳至朝鮮與韓國,對國內外禪學界影響巨大。
惟儼在同門中最受希遷器重,他傳法於雲岩曇晟,曇晟傳洞山良價,良價傳曹山本寂和雲居道膺。後曹山一脈中斷,賴雲居門下單傳,到南宋而再興。
另一方面,道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宜鑒傳雪峰義存而續傳於雲門文偃,行化自南而北。義存的別系經玄沙師備、地藏桂琛而傳法於清涼文益,為五家中最後出的法眼宗的開祖。文益再傳永明延壽,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導天台、唯識、賢首以歸於宗門,集禪理之大成。延壽又以禪來融攝凈土法門,開後世禪凈一致之風,最後成為中國佛教從教、禪競弘轉入諸宗融合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石頭一派,受其門風孤峻影響,據說法會不如馬祖道一興盛,但個個都非常突出。希遷的弟子,《祖堂集》卷四、卷五載有7人,《景德傳燈錄》卷十四錄有21人,其中著名的有慧朗、道悟、惟儼、天然、大顛,此外還有振朗、尸利、道銑等,可謂名師輩出。
石頭希遷雖然已經圓寂1232年了,但他的機智、敏捷、率性依然在星際閃爍。這我們從他短短的、並不高深的《參同契》與《草庵歌》可以領略一二。
參同契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鹼醋。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草庵歌
吾結草庵無寶貝,飯了從容圖睡快。
成時初見茅草新,破後還將茅草蓋。
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
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
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
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
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堅牢以為最。
青林下,明窗內,玉殿朱樓未為對,
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
迴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
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為庵莫生退。
百年拋卻任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
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長不昧。
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遮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