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天竺國達摩求教他的師傅說:“我得法以後,應該到哪裡去?”般若多羅說:“應該去震旦(中國)。”
達摩遵照師傅的囑咐,整備行裝,泛起一葉扁舟,漂洋過海,曉行夜宿,歷盡艱辛,用了三年時間,來到中國。廣州刺史蕭昂聞訊,奏報金陵,梁武帝蕭衍派使臣把達摩詔至宮廷,接風洗塵,待以上賓。
梁武帝問道:“我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禪師答:“並無功德。”帝問:“為啥無功德?’禪師答:“這些都是你應該做的區區小事,好像影子一樣,不是真功德。”帝問:“什麼才是真功德?”禪師答:“是求之不得的聖諦之理。”帝又問:“什麼是聖諦之理?”禪師答:“明心見性,體自空寂,這才是真功德。”帝又問:“你是什麼人?”禪師答:“不知道。”
原來,梁武帝是小乘派,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大乘派,主張普度眾生,兩人談不到一塊。所以,梁武帝很不高興,達摩也自知機緣不契,預感南京不是他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有說具體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西天竺國佛教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落跡,在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修鍊。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北國的少林成了他落跡的道場。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這首偈語暗含了對未來的預言,“跨水”暗指達摩渡海東行,“逢羊”暗指他將在廣州登陸,“渡江”說的是去北方傳法,“二株嫩桂”暗指少林寺。嵩山成語故事系列之二十二“一葦渡江”
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因為《詩經》裡面有一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人孔穎達解釋說: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這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