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金山寺跟佛印禪師打坐參禪。兩人坐了一會兒後,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打坐的樣子怎麼樣?”佛印禪師看了看他,於是回答:“好莊嚴啊,像是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而佛印禪師卻接着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勢怎麼樣?”蘇東坡向來與佛印禪師交好,卻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而兩人已經相互習慣並以此為樂。蘇東坡看了看佛印禪師後,馬上答道:“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後也很高興,竟然笑出聲來了。
蘇東坡將祥師喻為牛糞,而祥師竟無以為答,反倒是大笑起來,蘇東坡認為自己這次是在口頭上贏了佛印禪師,心裡更是高興極了。回家後,他便把這件事當成喜事告訴他的妹妹蘇小妹,說自己贏了佛印禪師。而蘇小妹卻沒有蘇東坡那樣的好心情,她一臉嚴肅,反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於是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將剛剛發生的事情如實敘述了一遍給蘇小妹聽。天資超人、才華出眾、極具慧根的蘇小妹聽了後正色說道:“哥哥,其實你輸了。佛家有言:“佛心自現”,他看你如佛,而在你的心中佛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會覺得像牛糞!”蘇東坡恍然大悟。
這裡所謂的“佛心自現”,其實是一種心理效應的體現——投射效應。
1974年,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邀請一些大學生作為被試者,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學生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面新表情。結果,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這個實驗說明,被試的大部分學生將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即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應”,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正確運用這種效應。
在故事中,佛印就是利用這一點,回擊了蘇東坡。因為他既然覺得蘇東坡是一尊金佛,說明他內心的品質投射出來的就是一尊金佛,而蘇東坡內心的投射則是牛糞。
所謂投射效應,其實就是以已度人,投射效應其實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來看待別人,把自己的情緒、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誤區。
投射效應主要分為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形式是相同投射,即認為他人跟自己一樣,從而把對方進行了同化。比如說有的人非常單純,他們會覺得外面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善良無害的,這樣的認知會讓他們毫不設防。還有的人過於複雜,與人交往的時候,會覺得所有人都是城府太深,都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按照自己的認知一概而論。第二種形式是願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對方,總是認為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樣。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現象:一個年輕爸爸,在秋末冬初的早晨帶着自己的兒子去趕集。他們是走水路去的,爸爸搖櫓,兒子坐在船頭。爸爸搖了一會兒之後,出了一身汗,覺得衣服太厚了,就脫掉了棉衣。這個爸爸不僅脫了自己的棉衣,還脫了兒子的棉衣,一邊脫還一邊說:“今天挺熱的,不應該穿這麼厚。”然後,這個爸爸又開始吐槽了。又過了一會兒,他又覺得熱,把自己的毛衣也脫了。脫了之後,他又要脫兒子的毛衣。兒子哭着說:“爸爸,別脫了,我冷!”這個爸爸的所作所為就是願望投射導致的,他自己感到熱了,就覺得兒子也會熱。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這種認知誤區,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別人。第三種是情感投射,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影響別人。這種認知誤區非常常見,很多人喜歡某個明星,或者某件事的時候會滔滔不絕地講給朋友聽,甚至強迫自己的朋友也喜歡,這就是情感的一種偏執。
做自己最好,善待對方、尊重對方更是重要。不要拿着自己的思想觀念去灌輸他人,這樣的話反而會失去朋友,引起他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