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化名)的兒子6歲了,是小區里出了名的“小氣大王”,從來不會和小區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莉莉不管怎麼勸怎麼教,都沒改掉孩子小氣的毛病,也不知道孩子這習慣到底隨了誰。
古有典故“孔融讓梨”,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謙讓是一種美德,和懂得分享連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孩子優良的品行。但是在育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就是不懂得分享,有些孩子則表現得很大方,真的是孩子品行不好嗎?家長需要反思的是:有可能是你的引導方式出了問題。
摳門的孩子,大多源於這3類家庭
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是比較自私小氣的人,更多的是平時家長的行為示範以及不當的引導方式,最後導致孩子出現了這種習慣。從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分析,孩子之所以會表現得很小氣,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家長平時對孩子比較摳門
有些家長打着“窮養孩子”的想法,會在孩子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得比較小氣。甚至對於孩子的要求大多是表現拒絕,導致孩子從小到大經常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摳門,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這些東西我自己都沒吃過幾次,怎麼能分享給別人”。
家長錯誤的引導方式
有些家長平時在生活中就表現得非常摳門小氣,比如對鄰居、對親朋好友私底下表現得很自私小氣,那麼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很容易就會成為家長的樣子。
再加之孩子在拒絕分享時,家長劈頭蓋臉一頓指責孩子自私小氣甚至強行讓孩子分享。這樣的責備孩子非但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責怪家長“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分享”,覺得家長很偏心。
家長的溺愛
有些家長平時非常溺愛孩子,家裡不管任何事都會讓着孩子,也不會去過多在意孩子是否自私這件事。家長過度的寵愛會讓孩子“不明白什麼是分享”、“分享的意義”等。
孩子不懂得分享,會有什麼危害?
孩子不懂得分享,事事表現得很小氣,這種行為看似是小事,實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社交能力和三觀發育。一個不懂得分享的孩子他們通常會比較自私,凡事只想到自己,長大後比較看重物質得失,容易迷失自己。
孩子會越來越自私
不懂得分享的孩子無疑多是自私的,他們在處理任何事的時候都只會考慮自己,很少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不僅影響孩子今後的社交能力,還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霸道無理。
孩子將來會很看重物質
孩子小氣伴隨着的就是孩子的三觀發展,在這些抗拒分享的孩子眼裡,他們會非常看重自己的所有物。也是因為從小得到的很少,他們會非常看重物質的得失。最差的結果就是孩子變得愛慕虛榮、愛攀比。
孩子會越來越摳門
生活中我們都非常討厭一種人,就是把一分錢一分地都算得很清楚的那種人,特別是針對於親朋好友仍然是這種態度的。不僅是孩子摳門的問題,更是一種情商低的表現。
比起道德綁架孩子,這樣“教”更有效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小氣不懂得分享時,常常會採用一些錯誤的引導方式:比如直接責備孩子小氣或是直接搶奪孩子的所有物進行分享等,這些錯誤的方式非但沒有效果,反而還會引發一些副作用。拒絕道德綁架,這樣“教”更有效
2~3歲:順其自然+尊重
有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將來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所以在面對孩子表現出拒絕分享的行為時會進行引導。但其實在孩子2~4歲這個階段是產生物品所有權意識萌芽期,是孩子真正開始分辨出“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階段。
家長要做的是尊重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否則孩子將來會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
3歲以後:家長引導
3歲之後孩子仍然在各方面都表現得非常自私,家長則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修正行為。比如可以讓孩子約定輪流玩: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兩個人互相輪流玩,輪流分享,尊重孩子,而不是強迫分享。
7歲以後:孩子才能學會真正的換位思考
一般要到孩子7歲以後,他們才明白什麼是換位思考,真正發自內心地去學會分享。所以家長們不要在孩子2、3歲的時候強迫孩子分享,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的前提是: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